The Reader in Heaven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毫无疑问这是一部值得人们反复思考、回味的影片,你可以把她看成一个爱情故事,或是一部反战电影,但我想她带给我们更深层次的是一种对人性的思考。
Hanna和Mike相差21岁,以至于有人认为Hanna是Mike的母亲,但即使这样他们还是相爱了。可能最开始那只是一种情欲,因为他们甚至连彼此的名字都不知道,sex成了他们每次会面的主题,直到Hanna发现了Mike所擅长的:Reading。
后来我们知道其实Hanna是不识字的,这在很多细节中都可以察觉出来,比如Mike让Hanna自己看书但她总是让Mike读给她听,以及后来郊游点餐Hanna看着菜单时的那种表情。可以说这是Hanna一生最大的秘密,她甚至为了保守这个秘密宁愿承担本不属于她的罪行,而这可能是以她的生命为代价。为了不让别人知道自己是文盲,Hanna离开了原来的公司而去为纳粹做看守;战争结束后,做了售票员本可以晋升的Hanna依然害怕暴露这个秘密,而选择离开Mike。
其实在最后的审判时Mike本可以指出Hanna的这个秘密而去救她,但他最终还是放弃了,很多人也因此认为是Mike害了Hanna。但我想即使Mike指出了Hanna是文盲,她的死依然无法避免,要知道在Hanna看来尊严比她的生命更重要。Hanna最后的自杀就可以证明这一点,她不想成为Mike的负担,为了尊严,为了承担自己曾经的过错,她选择了死亡。
影片并没有描写过多战争与纳粹的暴行,但通过Hanna的悲惨命运使人们看到纳粹是抹杀人性的。Hanna是这么的热爱Reading,然而可悲的是她不识字,她只能通过别人的朗读来获取知识,这是当时在法西斯笼罩下的德国人们的缩影,因为只有这样才便于纳粹的奴役、统治。事实也证明,Hanna并不知道纳粹的所作所为,直到最后在狱中学习才了解事实的真相,Hanna成为了时代的牺牲品。
关于影片的细节:
1. 看完此片Kate Winslet的表演令我印象深刻,可以说金球(居然算女配角,想不通…)、BAFTA的获奖是实至名归。特别是在第二遍看的时候更发觉她很多细节方面的处理,比如在走路时步态的把握,自学写字时忐忑的神情…更多的你可以在看的时候感受。大胆的预测下在十天后的奥斯卡,Kate依然能够笑傲群雌~
2.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影片中至少出现了四次契诃夫的《The Lady with The Little Dog》,Hanna在图书馆借的第一本书就是它,在她死后墙上贴的依然是Hanna手抄的这本书。为此我还特地找到这本书看了下,是一部非常短的小说,讲述的是“一对已婚男女不为人知的外遇爱情故事”……我想Hanna喜欢这本书可能是在其中找的了自己的影子吧~
3.Hanna一直称呼Mike为Kid,但我想Hanna对Mike的爱是真挚的。至于Mike对Hanna,我想他在后来是动摇的,毕竟他们的年龄差距在那,在遇见了和自己年龄相仿的索菲、爱琴后,可以看出Mike犹豫了。但Hanna在他心中的地位应该还是在的,影片一开始在他的第N个女人离去时,他就想到了Hanna…
4.Hanna给Mike写了一柜子的信,可Mike一封也没回过,也许他还是不敢面对Hanna吧,这里我也不太清楚。。但Hanna写信的这段的确是影片非常感人的一处,看着她掰着手指数来学写字,看着她一笔一划的写出自己的名字而不用波浪线一笔带过,看着她认真写给Mike的每一封信…从信中也可以看出Hanna的可爱之处:Thanks for the latest kid, I really liked it.
Please send more romance.
I think Schiller needs a woman.
Are you getting my letters?Write to me kid.
5. Hanna在死前用书垫在脚下,但她特意将自己的鞋子脱了才站在书上,一个将要死去的人竟然还怕弄脏了书而去脱鞋,由此也可以看出Hanna对书的喜爱。现在的Hanna已经学会了Reading,我想即使在天堂她也会这样继续下去吧…
6.听很多人说影片的结尾是整片的失败之处,但我想导演这样处理可能也有他的用意。有一处细节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Hanna的墓地其实就在她和Mike郊游时去的那个教堂旁。当在教堂听唱诗班的孩子们唱诗时,Hanna笑着哭了,看到那些可爱的孩子如今幸福的生活,Hanna也许想到了自己的童年吧…此时的她是这么的纯真、善良。所以Mike才会将Hanna葬在这里,因为那里留有Hanna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
当唱诗班的音乐再度响起 ,Hanna的灵魂想必也得到了超脱吧,天堂里因此而多了一个真正热爱Reading的朗读者
http://xlion.cn/2009/02/the-reader-in-heaven.html
Hanna和Mike相差21岁,以至于有人认为Hanna是Mike的母亲,但即使这样他们还是相爱了。可能最开始那只是一种情欲,因为他们甚至连彼此的名字都不知道,sex成了他们每次会面的主题,直到Hanna发现了Mike所擅长的:Reading。
后来我们知道其实Hanna是不识字的,这在很多细节中都可以察觉出来,比如Mike让Hanna自己看书但她总是让Mike读给她听,以及后来郊游点餐Hanna看着菜单时的那种表情。可以说这是Hanna一生最大的秘密,她甚至为了保守这个秘密宁愿承担本不属于她的罪行,而这可能是以她的生命为代价。为了不让别人知道自己是文盲,Hanna离开了原来的公司而去为纳粹做看守;战争结束后,做了售票员本可以晋升的Hanna依然害怕暴露这个秘密,而选择离开Mike。
其实在最后的审判时Mike本可以指出Hanna的这个秘密而去救她,但他最终还是放弃了,很多人也因此认为是Mike害了Hanna。但我想即使Mike指出了Hanna是文盲,她的死依然无法避免,要知道在Hanna看来尊严比她的生命更重要。Hanna最后的自杀就可以证明这一点,她不想成为Mike的负担,为了尊严,为了承担自己曾经的过错,她选择了死亡。
影片并没有描写过多战争与纳粹的暴行,但通过Hanna的悲惨命运使人们看到纳粹是抹杀人性的。Hanna是这么的热爱Reading,然而可悲的是她不识字,她只能通过别人的朗读来获取知识,这是当时在法西斯笼罩下的德国人们的缩影,因为只有这样才便于纳粹的奴役、统治。事实也证明,Hanna并不知道纳粹的所作所为,直到最后在狱中学习才了解事实的真相,Hanna成为了时代的牺牲品。
关于影片的细节:
1. 看完此片Kate Winslet的表演令我印象深刻,可以说金球(居然算女配角,想不通…)、BAFTA的获奖是实至名归。特别是在第二遍看的时候更发觉她很多细节方面的处理,比如在走路时步态的把握,自学写字时忐忑的神情…更多的你可以在看的时候感受。大胆的预测下在十天后的奥斯卡,Kate依然能够笑傲群雌~
2.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影片中至少出现了四次契诃夫的《The Lady with The Little Dog》,Hanna在图书馆借的第一本书就是它,在她死后墙上贴的依然是Hanna手抄的这本书。为此我还特地找到这本书看了下,是一部非常短的小说,讲述的是“一对已婚男女不为人知的外遇爱情故事”……我想Hanna喜欢这本书可能是在其中找的了自己的影子吧~
3.Hanna一直称呼Mike为Kid,但我想Hanna对Mike的爱是真挚的。至于Mike对Hanna,我想他在后来是动摇的,毕竟他们的年龄差距在那,在遇见了和自己年龄相仿的索菲、爱琴后,可以看出Mike犹豫了。但Hanna在他心中的地位应该还是在的,影片一开始在他的第N个女人离去时,他就想到了Hanna…
4.Hanna给Mike写了一柜子的信,可Mike一封也没回过,也许他还是不敢面对Hanna吧,这里我也不太清楚。。但Hanna写信的这段的确是影片非常感人的一处,看着她掰着手指数来学写字,看着她一笔一划的写出自己的名字而不用波浪线一笔带过,看着她认真写给Mike的每一封信…从信中也可以看出Hanna的可爱之处:Thanks for the latest kid, I really liked it.
Please send more romance.
I think Schiller needs a woman.
Are you getting my letters?Write to me kid.
5. Hanna在死前用书垫在脚下,但她特意将自己的鞋子脱了才站在书上,一个将要死去的人竟然还怕弄脏了书而去脱鞋,由此也可以看出Hanna对书的喜爱。现在的Hanna已经学会了Reading,我想即使在天堂她也会这样继续下去吧…
6.听很多人说影片的结尾是整片的失败之处,但我想导演这样处理可能也有他的用意。有一处细节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Hanna的墓地其实就在她和Mike郊游时去的那个教堂旁。当在教堂听唱诗班的孩子们唱诗时,Hanna笑着哭了,看到那些可爱的孩子如今幸福的生活,Hanna也许想到了自己的童年吧…此时的她是这么的纯真、善良。所以Mike才会将Hanna葬在这里,因为那里留有Hanna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
当唱诗班的音乐再度响起 ,Hanna的灵魂想必也得到了超脱吧,天堂里因此而多了一个真正热爱Reading的朗读者
http://xlion.cn/2009/02/the-reader-in-heave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