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玫瑰再临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我还记得1995年时,那时我上初二,The Stone Roses的《Second Coming》在上一年发行,它在1995年终于漂洋过海来到身边,我从新街口天桥拐角处的天龙音像拿到预约已久价格不菲的CD时,那叫一个开心,迫不及待呼朋引伴逃了半天课听完。当然,听完我们就傻眼了,以为会把初露端倪的acid house和舞曲上到一个新高度,但.......这是继1989年同名专辑后的一次重磅回归,当时英国的媒体都非常兴奋,这可是最早的曼城之王啊。这张专辑最后惨遭滑铁卢的样子我记得清清楚楚,以NME为首的铺天盖地的锐评啊,不忍回想。因为首张专辑的大爆,带有早于时代的先机,实在是太超前于时代了。再然后,石玫瑰就早早收摊儿,他们只有这两张专辑。
总之,我的青春叛逆期正好是九十年代中期,恰逢Brit-Pop黄金时代盛行,我们没法错过那些汹涌的浪潮突袭而来,没法忽视那最有生命力时的年轻的自己,我就是伴着他们的歌声长大的。
我时常会想,什么是真正的开心,有人说平静就是开心,有人说创造是开心,有人说分泌伪内啡肽是开心,我觉得开心就是开心,身体和精神高度统一,深入的动或静,深入的思考感受,任何开心都是开心,看到这部纪录片里the stone roses在2012年复出哪怕仅几年几个月都是开心,合着他们的旋律节奏抽支烟喝杯酒慢慢快乐摇摆就是开心,开心是没有缘由的,或者说缘由都不是缘由,缘由本身也是开心。
《I wanna be adored》、《waterfall》、《tell me》、《made of stones》、《fool's gold》、《sally cinnamon》......这部纪录片里那些耳熟能详的旋律交错出现,对我们乐迷来说太友好了。把时隔16年后的重组、世界巡演、之前走红时的片段交叉出现,当然还有所有摇滚乐队都具备的那些上不了台面的破事,和经纪人、队友间的分裂、金钱、毒品、家庭.........一成不变的纷扰和庸俗,但却无比真实,就如成员间那无尽的插科打诨、调皮玩笑和屎尿屁,石里生花嘛。
有几个情节:重组后欧洲巡演,在阿姆斯特丹场,因为监听设备的事,鼓手Reni跑了,没有返场。Ian Brown对等着返场的观众说“没开玩笑,鼓手回家了。你们有啥不满冲我来吧,我都能接受。对,鼓手就是个贱人”。真心话,笑死我了。还有死忠观众朋友们都很实在,激情表白,"Fuck Oasis,Fuck Man city,It's all about the stone roses!”太带劲了,道出了我的心声。
最让我感到触动的是镜头对准了舞台下一个又一个的普通人,一张又一张鲜活的脸,有年轻的新晋迷弟迷妹,有带着啤酒肚和皱纹的迷叔迷婶,他们的表情、语言、情绪都那么生动,催人泪下。还有珍贵的,上世纪八十年代The Stone roses初组时的珍贵影像图片,慢放出现时,简直恍若隔世。
拍的最棒的一段是为了给重组首演热身,他们在facebook上临时发布消息,要当天晚上在Warrington的Haar Park进行一场免费演出,名额一千人,只要能证明自己是他们的乐迷,拥有唱片内页、封套、官方T恤、演唱会票,啥都可以兑换手环进场。然后,整个城市的乐迷得到消息后,从四面八方跑到这里,工作干了一半翘班的油漆工人、带着孩子要把孩子放停车场的的家长、还有拎着三个月大婴儿交给护工看管的父亲、骗老板老丈人得了心脏病的大叔......人们像野火一样蔓延聚集,每个拿到进场手环的人都开心的发疯,从他们在地下时代就开始就在惠灵顿酒吧看他们演出的老哥、胳肢窝跑出了汗的老哥、穿着西装狂跑一通的社畜牛马、让朋友快送CD过来的女人、念叨着我15、6岁时石玫瑰就是一切的老哥、说着这十几年来每个礼拜都听一遍那张专辑的中年男子。太生动了。
一个老乐迷在吐槽着一个据说听过所有歌的小乐迷不合格、一个副校长为了拿到票企图和一个女大学生交换让她来校工作结果女学生不肯拒绝了他的工作邀请他就想去卖房换票.......这段的拍摄最棒,配合着“Shoot you down”的温柔迷人曲调,那一瞬间你很难不被他们感染,很难不为他们打心眼里高兴,看着这些气喘吁吁失去理智喜上眉梢的迷汉迷妇们,觉得这个世界还有点可爱,那些排着队等候进场的人们,不就是我们的青春么。
影片最终的镜头,在曼彻斯特的Heaton Park演出现场上缓缓升起,拉伸到黑色的夜空、灯光闪烁洒落其中的城市,慢慢让人心绪澄明,一切回归平静。
Ian Brown、John Squire、Gary Mounfield、Alan Wren、Reni,他们就是The stone roses,不知道非乐迷朋友们初看的话能否理解这支只有两张专辑的乐队。
影片开头,巧妙地使用了希区柯克关于快乐为何的采访录音,引出题意。片尾里出现了那次世界巡演亚洲巡演部分,在日本,他们受到浪潮般的欢迎,Live里的日本年轻人唱着“made of stone”,他们那么年轻,和英国隔着山海,却奇迹般地如数家珍。我想,如果他们来中国(这不可能),像我这样的乐迷能有多少,这个年纪的我们还会像惠灵顿的热身演出一样抛下当下的一切跑向舞台么。还有一个问题,强烈地感受到东西方差异,我们身边的中国人总在说“我老了、我已经老了、我都老了......”诸如此类,而他们其实年龄谈不上老,身体大概也不算老,只是心老了。而一个人的心态老了、精神老了,他就真的老了。老猴王Ian Brown说“We are still good-looking”。他都满脸褶子了,但他说出这句话,我在物理上是嘲笑的,精神上是非常信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