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与现实之间

影片首先打动我的是开头和结尾都反复出现的诗歌“生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我想到了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李时珍的理想,是解决《本草》多年未修,很多抓错药的情况,从而使百姓因此而病重丧生。他修本草,并不是为了功名,而是老百姓能够用上,李时珍在自己遭到委屈(包乡绅的刁难)时,没有怨天尤人,而是想着如何根本解决问题。
李时珍,他为我展示了什么是一个实践的理想主义者。
“饮冰十年,难凉热血”他让我明白,理想主义有一种当仁不让的“狂妄”:面对守旧派“你是在质疑古人的经典,好大的胆子!”这样蹬鼻子上脸的质疑,李时珍从容答道:“《唐本草》后有《宋本草》,照你的说法,一部《神农本草经》就够了,没有狂妄的人,《本草》早就断了!”;也向我展示了理想主义是一种在绝望时还愿意从头再来的勇敢:当因札记丢失而前功尽弃,李时珍愿意从头再来;
李时珍,也在他的人生路途中告诉我,取得成功并不是一往无前,一路刚强到底,也需要有“铁汉柔情”一个元气淋漓、至情至性的人,会比冷漠无情跟有长期坚持的力量。 一个镜头让我印象深刻:在旅途中他也辗转反侧,在夜不能寐之时,他饱含着泪水写下“客子衣谁補,知君心暗伤,归期终不远,应是菜花黄。”用小诗表达对妻子的思念。
影片也是用李时珍为代表,为中国古代的医者塑像,中国古代的医者用信念与实践创造出灿烂的中医文化,《本草纲目》新增加的方子并非完全由李时珍独创,有太多是搜集的民间有效果的方子,这些方子来源于先民在与疾病的不懈抗争中积累宝贵智慧。而《本草纲目》也是时代的要求,影片中李时珍一呼百应的刻画,深刻体现了时代呼唤和人民力量。
影片也用李时珍的探索过程告诉我们:知识不是凭空就有的,学习也不该止于书本。李时珍自1565年起,先后到武当山、庐山、茅山、牛首山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拜渔人、樵夫、农民、车夫、药工、捕蛇者为师,记录上千万字札记,历经二十七个寒暑,三易其稿,方才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
我想,李时珍可以不只是一个专有名词,应该也是一个代词,是古往今来的中医医者的代名词,有幸遇到很多医术高明,医德高尚的中医,也有幸在大学选修中医类课程,读过秦伯未的《中医入门》感慨先辈们总结出来的智慧的精妙,也希望能向更多的人介绍中医文化,为“第二个结合”的历史伟业尽我的绵薄之力。
向古往今来的李时珍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