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了,中国的小乐童们开始享受音乐了吗?








上一周,给意大利百年历史的陶笛七重奏乐团GOB(Gruppo Ocarinistico Budriese)在上海陶笛重奏高峰论坛的点评和分享做翻译时,想起了这部纪录片。虽说40多年过去了,但和片子里中国小琴童们类似的是,现场的小学生们在音准、节奏这些技术层面上完全没问题,教学经验丰富的意大利陶笛演奏家们都为之惊艳,纷纷感叹大家肯定是经过了非常刻苦的训练,但唯一不足的就是小朋友们不够有感情流露,看上去颇为紧张,没有“享受音乐的乐趣”。演奏家们建议大家在学习一首曲目时,不只是看乐谱,更要做功课去了解曲子的时代背景和创作目的。
演奏无词乐曲的难点就在于此,不只是照着前人留下的乐谱照本宣科,更要融入自己的感情个性化演绎,且乐器是实体的物质媒介,如何借由身体运动将抽象的情感通过乐器传达出来,演奏出抽象但又蕴含情绪的音乐,真的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我小学时候弹钢琴也一直被老师说没感情硬梆梆,不到10岁的我甚至都听不出来有无感情的差别。现在年纪大了能听出区别了,但真的自己重新开始弹琴,还是觉得没感情,所以音乐天才是少有而天生的吧。
私下跟GOB乐团的一位老师交流时提起这一点,他说他们音乐学校教钢琴的老师有一个专门练习将感情融入演奏的办法,让学生们以各种状态设定来弹同一首曲子,比如高兴的、悲伤的、喝醉酒的、吵完架的。我想到之前学过的表演初级课上,用身体不同部位走路所呈现出的不同状态和个性,总之身体和情感总是互相影响,看来身心合一是处理很多任务的终极课题。
后一晚有幸去听了GOB在上海音乐厅的音乐会,这7个意大利男人真的太可爱太会给情绪价值了,尤其是团长Emiliano,安可部分像是在看小丑剧,全场欢乐得不得了。而学生乐团们经过前一天的指导,明显更有感情了,很多人在演奏时开始手舞足蹈面带微笑,我有被感染到。
中国人普遍含蓄内敛感情不外露,这带来理智客观有秩序的优点,但人之所以为人,就因为人不同于机器,是感性走心有情绪的,如酒神精神所代表的,“自由、艺术和美是三位一体的,因自由而艺术,因艺术而产生美。”而我觉得在所有艺术中,音乐是最无需门槛就能感受到情绪的,不同频率的声音就是会给身心带来不同感受,寺庙教堂的宗教音乐便是如此,鸟语和狮吼,也是自然界的美妙音乐,希望更多学音乐的小朋友们能喜欢享受音乐,而不只是会一门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