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从一而终”是多么美丽的誓言。这是中国的灵魂,所有的爱情故事都不能免俗。 蝶衣菊仙小楼就是中国式三人行,所以入戛纳或许是对口。 剧本紧凑,因着历史的缘故,政权走马灯,于是波折紧紧相叠。历史感也同时隐藏在代际(师傅—蝶衣小楼—小四)和各政权不同的历史叙述之间。 戏子的命运就是唱好戏,谁掌权谁有钱就给谁唱,半点不由己。下九流都是如此,对准需求,被人玩弄。 “物”和“景”的拍摄打磨的很细致。草蛇灰线,伏延千里,以至于丝丝入扣,结构严谨到精美。宝剑、糖葫芦、下跪、打屁股、两次救人、两次披衣服、菊仙结婚和上吊用的是一个角度一个景色……一切似乎都有重新来过,但重来的事物未必代表着同一个意思。一个热闹一个孤寂,一个真实悲苦一个虚幻美丽。双面双生贯穿整部电影的角色、事物和场景,于是结尾的“唱错了,我们再来一次”让人感动。 古典意象的衬托也用得精巧。海棠春睡、侍女点香、环佩玲琅、贵妃醉酒、游园惊梦、霸王别姬,混浊的金鱼缸,撕扇子为千金一笑,痴情焚稿,屏风,镜子/相框……恋物的情结展现得淋漓。 张国荣绝到惊心动魄,不论扮相身段手法演技,随便截个屏都可以是海报。鲁迅说中国的国粹是男人扮女人,是梅兰芳,不假。男扮女到底算什么?中庸?自然?其实只是一个人的真心。 人物的位置也有细细的思考。多的不说,文革那一场里只有虞姬是站着的。可以看到导演的诚意。 台词也很精妙。有时候太过聪明,像是戏外人看透一切。台词不过是提醒,但也很好。 讲了太多题外话,说回剧情,蝶衣是一个只为唱戏只为情的戏痴,小楼是一个不好不坏十分聪明能伸能缩的男人,菊仙是一个心比天高命比纸薄渴望从良平淡度日的妓女。 蝶衣的悲剧在于外界。蝶衣很重要的特质是怀旧。戏可以纯粹但生活不能。于是蝶衣为求保全活着一步步舍弃自身,当师哥戏剧都背叛他的时候,他只剩下虞姬般挥剑自刎的忠贞。蝶衣在电影里就是一步一步下楼梯,一步步被生活的剪刀菜刀围剿,最后面目全非、戏我难明,于是结尾又一次唱错的台词和“小豆子”让人哭泣,那是一个人对自己巨大的唾弃(菊仙和小楼也唾弃过)与习惯性的不接受/无能为力。三个小时的电影里,蝶衣只在揭发的时候害过一次人。自己成全自己其实就是舍弃自我听从权力。 小楼是一个一般的男人。新学的词是“硬净”。说不上好坏,但有一些男人的脾气。踏实硬朗而眼角带桃花,总让我想起唐鹤德。 而菊仙是一个有勇力有坚持大胆求爱的青楼女人。她的死是因为段小楼的划清界限。让我想起段十娘怒沉百宝箱。 不可逃脱的命运让人动容。虞姬演得再好又如何?终究还是得有一死。很多事情是刚生下来就决定了的。这句话放到现在依然有用。 但最喜欢的还是知命而不认的生命气息,他们只是想好好活着甚至只是活下去。“疯魔”只是活得很鲜明。如果不能鲜明宁愿去死。这是忠贞的烈女所干的事情。虽然被指认为糟粕,但或许只是不重誓言的男人对自己对别人的放松而已。于是我从六指小孩一出场就开始哭。京剧大大的热闹里是断壁残垣。忠贞只是在台上。但那又如何?我们依旧有机会乌江自刎。这或许是我能做到的最大的一切。 这不比哪吒里“我命由我不由天”价值观来得妥当(更何况哪吒还天生就是魔丸)?而向彪的什么“认命不认输”简直让我迷惑。当然,这是我余下的牢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