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赏“局外人”的风景

我是在2019年看了《暗恋橘生淮南》的电视剧。知道作者八月长安,也知道振华三部曲,但唯独这部被完整看完——李兰迪与张新成主演的同系列剧集,我看了几集弃了,一边感慨李兰迪真好看,一边又觉得高中校园的叙事很无聊;“耿耿余淮”的故事甚至都没兴趣打开。最终点开《暗恋橘生淮南》可能是因为大家都说盛淮南被毁了,我就去围观一下这众人口诛笔伐的盛淮南究竟怎么了。
2019年距今不过五年,为什么感觉时间过了好久好久?我其实已经不记得细节,我只记住了朱颜曼滋的骄傲倔强,那副置身事外却娓娓道来念着独白的样子。至于盛淮南,的确不符合一个众星拱月,学霸男神的气质。我突然又想起自己高中时候看的《北京夏天》——那个被少女们追捧的学霸男主,如今想来也只是像一个成绩不错的老实孩子,但小时候真的觉得男主很有吸引力。我到现在还记得他的自我介绍:“我叫刘石,石头的石”。是演技的关系吗?还是人长大了后审美发生了变化呢?
《暗恋橘生淮南》的电视剧我看进去了,我当时觉得是好看的,因为它不是狗血的青春伤痛文学,它只是一个从女主的视角出发表达的一个很简单的暗恋的故事。谁在年轻的时候没有过暗恋呢?暗恋的对象连具形都不用,一种感觉,一种情绪,一种类别,甚至可以是一种向往。我记得我感受到了暗恋的那种筋疲力尽,以及一个人的兵荒马乱,沉默的震耳欲聋,清晰的欲盖弥彰,阴沉的精神焕发。
这阵子我突然想起应该看下原著小说,因为印象里电视剧里的旁白很诗意。然而,我的记忆似乎美化了对暗恋的印象。书看到一半的时候,我开始怀疑作者的写作,我觉得我看不懂,文字好像卡在了“多愁善感”的腰上,不上不下,有时候罗里吧嗦,有时候不知所云。我甚至觉得它像散文合集,连连贯都做不到。大学生们一点儿都不朝气蓬勃,处处憋着坏,纯纯恋爱脑,一传染一大片。盛淮南更像是个恋爱的意象,工具人罢了,是那种滋滋短路冒火花的电流成了精。但作者始终拿捏着那根隐隐作痛的暗恋的牵绳,你走神了一会儿她就又把你拽回来,你就看到,那些喜欢盛淮南的女同学,男生宿舍里的那群老六,上一辈的父父母母,以及一些零零碎碎出场的小人物,他们竟然都是朦朦胧胧的暗恋者们,大家绕啊绕啊,每个毛孔都在装着阴郁,装着疼痛,装着失望,装着愤恨,装着咬牙切齿,但却血淋淋地热情地生活着,追求着暗恋的撕心裂肺,好像一定要那么痛过,才是那么有生命力地鲜艳怒放,张牙舞爪。跟我以为的悠然婉转的美妙的小清新格格不入,所以是我坚持着矛盾着才终于看完的书。好看又不好看,我感觉很错乱,尤其是最后盛淮南王子变贫儿,说着要去找回曾经的自己,当看着书的你感慨着大家出社会后终于开始成长了,他一个转身洛枳就迫不及待地说“只要和你在一起我们就变成了更好的人”,暗恋的钝痛最后还是刺伤了我。暗恋不是一个人的“诗和远方”吗?暗恋不是让自己成为了更好的那个人吗?我甚至都不想祝福那个被暗恋的对象一定要幸福!我不理解,但也不震撼,一个变了形的灰姑娘的故事,是比较规范的青春结尾吧。
那时候的小说套路也差不多,青春文学的宿命里永远飘荡着父辈的罪愆,男女主之间就会产生些浅薄的好似罗密欧与朱丽叶般的宿命交集。《何以笙箫默》中女主父亲,市长贪腐导致男主父亲欠债跳楼;《暗恋橘生淮南》中男主父亲被双规,虽然也不一定跟女主母亲检举揭发有多大关系,但终究是下马过程的参与者。这种不太良善的关系,进可升华为追求真爱的勇气,退则成为男女主关系的磕绊,太好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