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日记

在这一个半小时中我不断共情小时候的郑有杰,仿佛看到了当时的自己 其实我宣传关爱抑郁症患者的电影并不少见,我只想聊聊这部电影里我特别喜欢的两个细节。 第一个细节是,电影前一个小时始终都没有交代长大后的郑老师究竟是有杰还是有俊,而我几乎是完全默认了老师是有杰,而这个细节不仅在前期吊足了观众胃口,更是在我看来表达了有俊与有杰在年少时有着同样的挣扎,当然包括有俊在结尾的忏悔。第二个细节是,电影直到最后也没有告诉我们那封信是谁写的,但真的需要揭示吗?其实整部影片就在告诉我们,心理问题在学生时期非常普遍,小时候有杰在家庭和学校的压力下不幸患上抑郁,而妈妈并不理解,最后不幸坠楼身亡。而高中时有俊也有同样的问题,同样没有人会理解。其实这封信的作者可能是班上的每一个同学,而大部分人对于这封信的解读,就好像那个副校长,“好像也没有那么严重”或者是像那些网友,“真是自私没有考虑过大人的感受”。而很少有人去关注他们的处境。 这部影片其实给了我很多思考,除了对于抑郁症患者以外,还有对于那句话,到底什么才是了不起的大人呢?小时候的有杰不断去追赶大人对他的期待,他认为钢琴弹好了就是了不起,能考进前十五就是了不起,知道刘老师告诉他,你不用做到和你弟弟一样你也很了不起。而长大后的弟弟,并没有像爸爸的期待去成为律师或者医生,而是继承了哥哥的遗愿成为了老师。其实我们在人生中无数次都在被“了不起”的概念绑架,我们要做到某种程度人生才是及格线,可是有多少人被这个标准折磨呢?有没有可能我不需要弹完整首曲子,有没有可能那个在早晨为爸爸妈妈端上我自己做的早餐的我,也同样了不起呢? (列车到站了,等会儿再写 另一部分的思考是来自于传统的亲子关系,我记得,我在小时候特别喜欢玩过家家,而当时我一定要给自己设定一个情节就是我死了,然后看着身边的人为我哭泣。直到有一次我姐突然说,你为什么每次都要演死。好像在传统家庭中就是这样,一些孩子或者是家庭中其他的一些角色,在生活中永远都得不到大人们的关注,他们只寄希望于自己死后能被看到,但这种方式好像除了献祭出自己的生命什么用都没有。在影片的最后我看到父亲和弟弟抱在一起哭泣,可是我一点感触都没有,现在哭早的时候干嘛了,为什么人们总是要等到彻底失去才知道惋惜呢? 但其实很糟糕的是其实很多时候我也是这样。 我身边也有很多得抑郁症的朋友,我真的衷心的希望他们能够健康平安,另外,我希望作为朋友,家人,同学的我们,能多关心我们身边的人,每个人都可能置身于一片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中,而每个人也都可能在别人找不到前方的道路时成为一道光。我希望人心永远要互相给予温暖,在还跳动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