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它并没有劈开我心中的冰封之海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注意:仅代表个人观点,接受意见和讨论 毋庸置疑,这部影片是一部优秀的国产动画,我们不能否定它的意义。 但是到现在这个票房和评分,我觉得是有点出乎意料的。 是的,我是因此注册的豆瓣,因为优秀的影片需要客观看待才能进步。我并不认为《哪吒二》能达到登峰造极的“全方位”水准,如果我们用这部影片决定中国电影的上限,可能有失偏颇。 下面谈谈个人看法 一、作为普通受众的第一观感 特效很好,很用心 故事没有特别大的bug,基本立住了 有些片段很煽情很热血 价值观,乍眼一看,没啥问题,很符合当代的精神 好了,以上都算是本片的优点,当然因为不同原因,肯定还有很多,这里不赘述了。 二、一些第一观感中的疑惑 作品是劈开人心冰封之海的利剑 在《娱乐至死》中提出了一个小观点:电视节目是靠背景音乐来告诉观众这里应该带上什么情感的。 这里当然不是要批评背景音乐不应该存在。但是,真正感动人心的,能劈开人心冰封之海的作品,绝不是靠背景音乐。 也不是靠中二的台词、莫名其妙的传销式喊话,和套路式模板式的情感。 如果想让观众代入,代入哪吒,代入殷夫人(我们至今不知道她的名字),那么很好,反正很符合人物特点。 单纯的、纯粹的人性,不顾一切的爱与反抗,升华了人的主旨,展现了最原始最浓烈的情感与…… 编不下去了 反正就是二 真的很二 感受心灵的涤荡与共鸣,这就够了…吗? 让我一直困惑的是,为什么我在看这么感人的一部电影时,在想这些?为什么我在看到殷夫人死的那段时,觉得十分尴尬?看来我还是不能代入。 我们可以代入主角,但我们毕竟不是主角,没有buff,大多数人都是土拨鼠、钱塘关居民、海底妖兽和天庭捕妖队的一堆建模。 有思考吗?有,但是未免落于俗套。从“我命由我不由天”到“是魔又如何?” 好家伙,文艺复兴白复兴了,新文化运动白开展了,导致我们现在需要一部电影告诉我们这些。 其实也许本来电影就是为了娱乐,我们不该认为它能告诉我们什么。就是点燃我们的激情,劈开我们心中的冰封之海。 劈开了又有什么用?热血沸腾两个小时,然后就热血沸腾了两个小时? 这跟传销有什么区别? 整部电影,没有新的主旨,没有新的讨论,没有新的套路,没有新的情感,唯一称得上“新”的,就是这跟原故事除了人物没有半点相通之处的——对神话的创新。 编个新故事多好,非要用哪吒的名字。 欸,不对,我们应该理解并尊重基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合理的想象力的再创造。 同样,我们也应该理解并尊重导演编剧和制作团队的努力。 再努力努力,搞搞科幻,搞搞原创,我们对传统历史的解构已经够多了,真想解构那就解构点有价值的东西,比如诸子百家道德经什么的。 总之,为什么要把这样一个故事放在传统神话体系中: 因为再近一点就是人们公认的事啊,那怎么体现主角的思想进步性?怎么体现主角的个人英雄色彩和伟大且正当的动机和内核? 对不起,把话题扩大了。当然大部分人就是找乐子,这些都没用。 那就找点乐子。 但是我无法认为全钱塘关的人都是去旅游了,他们死得不明不白是为了什么? 我无法忽略破鼎而出后的大战,金色与黑色洪流碰撞时溅出的红光,两边的普通将士是为了什么而战? 我无法理解,主角喊的口号到底跟当时的剧情有什么关系,如果要凸显主角的心路历程,为什么不着重于角色的成长与蜕变? 剧情上,当然,反正都是大boss的错,这个boss,作为元始天尊的大弟子,竟然没有说得过去的动机和手段,很有工具人的特色,我们不妨理解为铺垫。反正主角反抗的“天命”肯定不能是这样式的。 看了一场电影,总会有收获的。不能否认闪光点,但着实有些疲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