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哪吒,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哪吒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小时候最先接触哪吒,是《哪吒传奇》,没有人不喜欢“我们的英雄”小哪吒。略微长大一点,看了上美版的《哪吒闹海》,哪吒自刎还是哭得一塌糊涂。各种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中的哪吒,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朋友一样的存在,总是亲切的、喜人的。现在接近三十了,看魔童版哪吒,仍然觉得有触动。
魔童版哪吒的故事,颠覆传统认知的哪吒,本来就是“魔改”。第一部只开了头,并讲了一个新奇的故事,主题并不晦涩,就是反抗天命、认可自我。这和以往作品中的哪吒接近吗?好像搭边的只有一个“反抗”。似乎好,似乎坏。坏就坏在,过去那些好作品里的哪吒故事主题不能再讲,搞不好落于窠臼。好就好在,保留了“反抗”精神,这也是这个电影不会低分的原因——因为,反抗是每个时代都不可能改变的永恒主题。 很多年前,哪吒“我不连累你们”,那样的刚烈解决,让人为之折服。哪吒自戕血肉以还父母,一半是愧疚,一半是担当。封神演义写的哪吒大抵也是一样,更多了一点与父“割席”的含义,毕竟在后面就是李靖毁哪吒金身、父子反目的情节了。哪吒经过了自戕这一环节,人格都更健全了,他成为一个完全的人。 因此魔童的哪吒,必然要保留“哪吒自戕”这个自古以来都是戏剧最震撼、最高潮的环节。只是个人看来,这部里的哪吒自戕,人物前后的差别对比仍然不够大,因为前期的矛盾铺垫没有那么足。魔童哪吒不需要还父还母,少了一层冲突。本来就是天不怕地不怕,反抗天命的事都干了的人。在殷夫人化丹激怒下,哪吒变成了反抗强权、反抗规则制定者。人物的成长没有那么得大,因此显得这个本该是高潮的部分,由于本来的浪头就高,显得不是那么得高。这也是我觉得本片不好的地方。但不妨碍作品完美地呈现了画面,也用亲情完美地引起观众共鸣,赚足了眼泪。 作为我个人来看,我其实很不喜欢作品里面用牺牲来引导主角成长。也不喜欢悲剧作品(我就是个大俗人)。但我不能否认,当我“遗憾”的那一刻,这些歹毒的导演们都赢了。当然,面对牺牲,才是我们每一个人作为主角真正“成长”的标志。作品如此,人生如此,历史如此,规律如此。 再说回“反抗”,这部片子简直太聪明了。小孩子能看懂哪吒在反抗“从来如此便对”的阐教,大孩子能看懂哪吒在反抗“规则的制定者”、某霸权主义。有信仰的人则一下就能接住龙爹“世界终将属于年轻人”的call back,看到其他矛盾和冲突。其中的暗语,大家各有解读。这是这个片子很聪明的地方,每个人都能看到自己的哪吒。反过来说,各个时代的人民,自然地能从自己时代所接触的话本、影视作品创作中认识到属于自己的哪吒。因为自古以来,我们“反抗”的精神从来没变过。作为一个动漫作品,一个全年龄向的作品,我认为已经做得很好。 这是个不错的故事。我喜欢每一个哪吒和他们传达出的精神含义。他们教会我一人做事一人当,教会我刚烈和坚决,教会我不必对父母长辈百依百顺,教会我一定要认可自我、不信命更不认命,鼓励我去掀翻那些作威作福的大山、去撕碎那些狗屁倒灶的规则。他们让我在我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找到了坚定自己选择的理由。 没有神仙皇帝,救世主是我自己,也是千千万万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