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不喜欢哪吒之魔童闹海??

现在的舆论方向是比较看好这部影片的,大家都不允许别人说他不好,一旦说他不好就会被喷。但是说实话,我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完全就是一个如数针毡的状态,中间有很多情节让我感觉生理不适。可能有人说我敏感或者怎么样,但是作为一个影迷,一个希望中国电影越来越好的影迷,还是想不吐不快 第二部的哪吒给我的感觉是:他的高光点被龙族分去了,比起第一部的反抗精神,更多的是靠炒男男cp来作为卖点,分割了很多他的个人属性。很多情节明显让我感受到导演对于龙族的偏爱。 在传统神话中,龙族更多代表的是特权,由于龙族不按时打雷下雨,所以陈塘关的百姓很厌恶,再加上龙太子祸害百姓,哪吒虽然调皮,但更多的是想为百姓出头,明明剧情往这个方向走感觉会更好一点。 而在导演的视角下,让我看到的并不是哪吒他对于百姓的爱,更多看见的是导演对于百姓的傲慢、对于特权阶级的跪舔。 那些特权阶级能随意左右百姓的命运,而那些百姓就这么轻描淡写的被抹去,白白牺牲了。龙套角色就像是编剧随意丢弃的棋子,生死都由不得自己 并且导演为了突出父子之爱,把李靖塑造成了一个为了儿子几次把百姓置于危险之中的“好爹”,削弱了哪吒本身为百姓出头的抗争精神,也削弱了李对于百姓的重视。再次强调了父权。 另外女性角色几乎都是男性的附庸,她们之间没有对话,言语和行为也总是围着男性转。 殷夫人这个女将军,强调更多的不是她作为女将军的能力,而是母爱元素。最后她牺牲的情节总有一种母亲祭天、法力无边的既视感。 石姬这个角色被塑造为比较肥胖,喜欢雌竞的一个女孩。当然,胖不代表着乳女,女生不一定要瘦才美。但角色建模明明也可以用另外一种方式表达,比如说变得更强壮、有肌肉的那种形象。而且为什么她一定要问魔镜她美不美?而不是她强不强? 最让我无语的是把鹤童的长裙踩成短裙,还有两次把尿都喷在她身上,然后晕妆。请问这些环节真的好笑吗?就算想讲石鸟皮的笑话,为什么不选鹿童? 明明有两个弟子,给鹿童的塑造就明显更用心,为什么被喷尿的不能是他?为什么要特地塑造他发现了哪吒是魔丸的伏笔,而不是鹤童发现? 这个电影的画面确实用心,可以看出来我国动漫的顶级水准,每一帧画面都展现出经费的燃烧。然而,这些场景的堆砌更像是技术团队的炫技表演,而非服务于叙事的情感载体。密集的动作戏与爆炸式转场挤压了文戏的生存空间,导致人物动机潦草、情感转折生硬。这种“为打而打”的设计,暴露出创作团队对故事内核的轻视。 第一部最起码前后渲染下,把“我命由我不由天”这句话诠释得很好。它能成功主要是大家都能被这种内核。而第二部虽然也有类似的话术,但给我的感觉是喊口号式的鸡汤,虚浮于表面。 第二部现在的票房也不错,我觉得主要是有三个原因一个是矮子堆里拔将军。要让我选在春节档的电影里面选,我也一定会选哪吒,因为其他的电影都很差,只有他还算不错 第二个点是现在的电影票越来越贵了,一张的钱就抵以前买好几张。第三个点就是吸了喜欢磕cp的群体大势,以麦麸为宣传卖点 但是票房好不代表这个影片就好了。炒cp并不是电影的出路。希望大家“重特效轻文本”的倾向敲响警钟。电影人需要对于剧情进行更深的雕刻。 若神话只剩皮囊,再多的“魔改”也难逃速朽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