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了,波斯

这部电影是一封写给故土的诀别信,一部关于身份流离的自白。主角玛赞的成长历程,是一场无尽的逃亡——从政权压迫到文化冲突,从战火纷飞的伊朗到冷漠疏离的欧洲,她始终被困在一座无形的牢笼里,试图寻找一个能容纳她的世界。 我出生在一个动荡的国度,一个像牢笼一样的地方。外祖父、叔叔都为自由付出了生命,而我,从小就不合群。我喜欢朋克,崇尚反叛,可这个充斥着宗教管制、政权争夺、男尊女卑的社会,从不接纳异类。幸运的是,我有一个开明的家庭,他们憎恶头巾,厌倦了战争与极权。他们希望我能拥有更自由的生活,于是将我送往奥地利。 然而,奥地利并非伊甸园,歧视与偏见无处不在。我不愿承认自己来自伊朗,一个让我羞于启齿的出身。我见识了另一种形式的不公,另一种压抑。可真正让我崩溃的,不是战乱、不是亲人的死去,而是男友突如其来的背叛。我流浪街头,身染重病,最终带着绝望拨通家里的电话:“我可以回家吗?但请什么都不要问。” 可家,已经变了。宗教管制愈演愈烈,女性被要求穿上只露出双眼的黑袍,牵手便是罪过。在这里,婚姻似乎是女人唯一的庇护所。无奈之下,我选择嫁给男友。母亲流着泪对我说:“我希望你独立、受教育、有思想,而不是在21岁结婚。”可婚姻带来的不是安稳,而是更深的束缚。在奶奶的鼓励下,我终于选择离婚,也终于承认:在这里,我永远无法拥有自由。 于是,我再度出发。这一次,去往法国。临行前,母亲对我说:“这次你是永远的离开了,你是自由的女人。” 这不仅是一部自传,更是一种控诉。伊朗的经历是玛赞终生无法摆脱的枷锁,她在两种文化之间漂泊,始终找不到归属。在奥地利,她是异乡人;在伊朗,她依旧是异乡人。她的身份是一道难以愈合的裂痕,直至远离故土,她才终于承认:“是的,我来自伊朗。”但那更像是一种告别,而非认同。 故事还是过于理想了,动画的表现形式已经消减了太多的残酷,而且主角有个极度开明的家庭,她甚至没有在伊朗长大,成长的关键时期是在欧洲度过的。她为伊朗女性发声,可她的声音,未必能代表那些从未有机会逃离的人。 中文译名改为《再见波斯》要比《我在伊朗长大》贴切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