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个家庭,同一个梦想"的梦想

每一个终成眷属的故事,结尾总是一样的.用各种各样的语言,各种各样的方式,安慰旁观的人们:"他们终于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莱奥纳多•迪卡布莱里奥和凯特•温斯莱特这对<泰坦尼克>的情侣扮演者,这次把故事从别人的结尾讲起,一开头就生活在一起了,生活的继续才是<革命之路>要讲的故事.
生活在一起本不是件简单的事,要"幸福地"生活在一起,那就需要太多的代价去描绘一个"幸福".这个代价,很多时候就是"梦想".
青年时代的每一个重要里程,站牌上都标注了梦想,比如,考学意味着学位的梦想\填志愿意味着职业的梦想\恋爱意味着家庭的梦想\而结婚则意味着两个独立个体全部梦想的大成,借用一句奥运口号",同一个家庭,同一个梦想."两个人,用2/3的人生里程共同奔向同一个梦想,这本身就像是个梦想.
驶过青春时代,越到后面,人生的站牌越少,留下的只有理所当然的轨道.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都需要越来越小心不要脱轨,注意轮下的同时,就要放弃对站牌的仰望,只要轨道在,方向基本上已经成为可以忽视的问题,梦想的站牌可有可无.
而<革命之路>中妻子April恰恰是个不甘愿低头行路的人.这就与小心翼翼负责家庭经济生活不至偏轨的丈夫FRANK产生严重偏离,在习惯于"正常生活"的人们眼中,这个主妇难免有些得陇望蜀,神经得无事生非.
中年危机与中产阶级的婚姻危机同时爆发,恰恰主人公安居之地就叫做"Revolutionary Road".为免剧透,不再多说.前天,某同学曾说"电影只不过是把不计后果的冤孽发展开了而已."嗯,权当是影骗的需要吧.
可是回头再想想,如何让April感到幸福呢?尽管电影背景是50年代,与而今的中国人民相比,美国人民物质生活仍然是极大丰富,一个普通的企业职员,有别墅,有自家草坪,有车,养得起俩孩子,老婆还可以做全职主妇,难怪幸福感缺失.
换做中国人民,幸福这事就比较容易.别说买别墅,供个公寓房要花半辈子,买了房,设计,装修,买材料,验收都要自成专家,这就得忙活个一两年,等一堆毛坯变成亮堂堂的"家",幸福感油然而生,起码能顶用一年.如果这个房的面积大于城市家庭平均住房面积的三倍以上,不单可以自美,还可以呼朋唤友地来炫耀,由此而来的幸福感又可以支撑个两三年.然后买车,订个三年计划五年计划不断UPDATE,由两厢变三厢,由1.几变3.0,那种幸福感如海之波涛,一层覆盖过另一层,不断汹涌着.还有呢,像某朋友家,客厅里赫然贴着一张规划书,俩大人加一个孩子的当年目标都写在上面,一进门就能看到.上面有孩子的学习名次目标,男主人的职称目标,女主人的行政级别目标,还有年度购置大件目标,每一个目标,就是一个幸福感降临的可能.可惜,这一切,在美国的April眼里可能只意味着'生存".
April脱离了以"生存"作为人生梦想的原动力,她的幸福梦想与"成就激情"相关联,这就注定要付出更多的代价.如果是初出茅庐的小年轻,一句"不要怕",另一句"不后悔",足以支撑一个精彩的过程.可惜,人到中年,纠绊无奈,代价不是两句话能解决的,放弃既定轨道,不单意味着风险,有时候,甚至意味着对既已"拥有"的一切全盘否定:否定了别墅,否定了草坪,否定了汽车,否定了安稳,否定了婚姻的初衷----原来"同一个家庭,已经是不同的梦想".
人到中年,对前半生报以否定,又没有机会或能力用后半生重新树立肯定的人生,那么只有两种选择:其一,选择同绝大多数人一样,不去多想,按照既有轨道全无感觉地滑向幸福终点好了.其二,就不说其二了.真没什么好说的.April挺折腾的,FRANK无聊又无辜.邻居们也都挺善良且没劲的,只有一个清醒的人,还是个疯子.
全饿着他们,就没这么复杂了.
莱奥纳多•迪卡布莱里奥和凯特•温斯莱特这对<泰坦尼克>的情侣扮演者,这次把故事从别人的结尾讲起,一开头就生活在一起了,生活的继续才是<革命之路>要讲的故事.
生活在一起本不是件简单的事,要"幸福地"生活在一起,那就需要太多的代价去描绘一个"幸福".这个代价,很多时候就是"梦想".
青年时代的每一个重要里程,站牌上都标注了梦想,比如,考学意味着学位的梦想\填志愿意味着职业的梦想\恋爱意味着家庭的梦想\而结婚则意味着两个独立个体全部梦想的大成,借用一句奥运口号",同一个家庭,同一个梦想."两个人,用2/3的人生里程共同奔向同一个梦想,这本身就像是个梦想.
驶过青春时代,越到后面,人生的站牌越少,留下的只有理所当然的轨道.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都需要越来越小心不要脱轨,注意轮下的同时,就要放弃对站牌的仰望,只要轨道在,方向基本上已经成为可以忽视的问题,梦想的站牌可有可无.
而<革命之路>中妻子April恰恰是个不甘愿低头行路的人.这就与小心翼翼负责家庭经济生活不至偏轨的丈夫FRANK产生严重偏离,在习惯于"正常生活"的人们眼中,这个主妇难免有些得陇望蜀,神经得无事生非.
中年危机与中产阶级的婚姻危机同时爆发,恰恰主人公安居之地就叫做"Revolutionary Road".为免剧透,不再多说.前天,某同学曾说"电影只不过是把不计后果的冤孽发展开了而已."嗯,权当是影骗的需要吧.
可是回头再想想,如何让April感到幸福呢?尽管电影背景是50年代,与而今的中国人民相比,美国人民物质生活仍然是极大丰富,一个普通的企业职员,有别墅,有自家草坪,有车,养得起俩孩子,老婆还可以做全职主妇,难怪幸福感缺失.
换做中国人民,幸福这事就比较容易.别说买别墅,供个公寓房要花半辈子,买了房,设计,装修,买材料,验收都要自成专家,这就得忙活个一两年,等一堆毛坯变成亮堂堂的"家",幸福感油然而生,起码能顶用一年.如果这个房的面积大于城市家庭平均住房面积的三倍以上,不单可以自美,还可以呼朋唤友地来炫耀,由此而来的幸福感又可以支撑个两三年.然后买车,订个三年计划五年计划不断UPDATE,由两厢变三厢,由1.几变3.0,那种幸福感如海之波涛,一层覆盖过另一层,不断汹涌着.还有呢,像某朋友家,客厅里赫然贴着一张规划书,俩大人加一个孩子的当年目标都写在上面,一进门就能看到.上面有孩子的学习名次目标,男主人的职称目标,女主人的行政级别目标,还有年度购置大件目标,每一个目标,就是一个幸福感降临的可能.可惜,这一切,在美国的April眼里可能只意味着'生存".
April脱离了以"生存"作为人生梦想的原动力,她的幸福梦想与"成就激情"相关联,这就注定要付出更多的代价.如果是初出茅庐的小年轻,一句"不要怕",另一句"不后悔",足以支撑一个精彩的过程.可惜,人到中年,纠绊无奈,代价不是两句话能解决的,放弃既定轨道,不单意味着风险,有时候,甚至意味着对既已"拥有"的一切全盘否定:否定了别墅,否定了草坪,否定了汽车,否定了安稳,否定了婚姻的初衷----原来"同一个家庭,已经是不同的梦想".
人到中年,对前半生报以否定,又没有机会或能力用后半生重新树立肯定的人生,那么只有两种选择:其一,选择同绝大多数人一样,不去多想,按照既有轨道全无感觉地滑向幸福终点好了.其二,就不说其二了.真没什么好说的.April挺折腾的,FRANK无聊又无辜.邻居们也都挺善良且没劲的,只有一个清醒的人,还是个疯子.
全饿着他们,就没这么复杂了.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