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爱情的幻影+15分钟的极限拉扯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在年末假期一个五点半的清晨过早的醒来,我打开这部电影当作消遣。毫无期待往往带来惊喜,这部 indie movie 用一段别墅闹剧和一个出乎意料的结尾打动了我,是我的2024年度最佳。它在authenticity和对观众情绪的带动上都做的十分出色。 由于三位关键人物(Ani, Toros, Igor) 的选角都是在剧本编写前确定的,导演兼编剧Sean Baker在角色的构思中直接代入了演员本人的气质,使角色和演员完美契合。
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所看到的是在这个Cinderella 之梦破碎的过程中,阶级鸿沟、权力压迫、人与人赤裸的价值交易模式是如何以一场闹剧的形式进一步异化着这个叫 Anora 的性工作者。这部电影衬得起它的名字:它让观众与这个23岁的机伶的女孩一起感同身受,看着她毫无选择余地的入了局,坚韧的抗争、bargaining,然后在影片落幕时猝不及防地与她一起落泪,一起承认 it fucking hurts.
Ani 深谙在这个社会底层中生存一切都是交易,因此能把跳脱衣舞这样的工作做的得心应手。尽管如此,当远远高于她的阶级向她抛出“橄榄枝”,把她沐浴在money rain 时,即使对方有些可笑(性爱时间又短技术又差,不是在磕药就是在打游戏),Ani 没有理由也没有办法拒绝这个邀请。于是她接受了 “Ivan’s wife” 这个身份。结婚誓言、Las Vegas 巨大的天幕、游乐场般的欢愉、和周围人的羡艳,与她冷冰冰的生存现状相比,这个 happy time 虽然空洞,却像梦一样令人沉浸。除了影片开头以外,导演在这里唯一一次使用背景配乐(“greatest day”),来映衬 Ani 视角中的这场幻梦。在这一刻,怀着一份逾越阶级的渴望和一份 “it’s too good to be true” 的不安感,Ani 调动出心底那 2%的对爱情的幻想来蒙蔽自己:我的婚姻是真的,他是爱我的,我们是相爱的,他的父母是爱他的,所以他的家庭会接受我。在我看来这称不上是爱情,而只是一个让她沉浸于幻梦的借口。换句话说:Ani对Ivan有的是好感,她喜欢的是钱,而她爱的是Cinderella之梦的实现。从开片到这里,冗长到令人乏味的影片铺垫终于告一段落。几乎所有的黄赌毒镜头都在这长达50分钟的铺垫中高密度、高强度的上演。导演似乎在有意识地让观众对这种假性快乐的生活方式产生生理上的厌恶感。
在观众对这份单调的黄赌毒快受不了的时候,故事的主线才从配角们的出场正式展开。进入正题后,一场荒诞喜剧演绎出苍白的现实是如何一步步、全方位地打败了Ani 所有的抗争。长达28分钟的别墅闹剧是全片第一个高潮。这一段一改之前单调的叙事节奏,撒开了欢儿的拍 (周边1,别墅闹剧拍了8天,花了三个月剪辑,是导演在构思这个剧本时第一个seed,并且这个别墅是在写剧本前已经选好了的),导演用一种毫无节制的混乱喜剧的节奏让观众放松下来,挠胳肢窝一样让大家笑嗨全场。也正是在嬉笑怒骂中,Toros直面 Ani 说出了残酷的现实:“Ivan is a fucking kid. this marriage is not real. You do not love him and he does not love you, that’s all in your head” ,以及在不对等的权力之下这件事唯一的结果: ”we’re getting this marriage annulled and you have no say in it”。于是我们跟着 Ani 一起走一遍这条已被预言的路,看着她fights like an animal,努力争取她以为的可能性,在意识到幻梦已成泡影时迅速调整姿态试图 bargain,在毫无谈判筹码时维护自己的尊严,在Ivan一家贬低她时一针见血的恁回去。在整个过程中,Ani 用无数个F word表达着她的愤怒,却从未流下一滴眼泪。(周边2: 本片的 F word 使用次数荣登“史上前十”,也是真正担得起纽约人民“foul mouth”的口碑)
随着主线恹恹收场,导演如变戏法般抖出 Ani 与 Igor 这条暗线。这场闹剧中 Igor自始至终在不吝回报地对Ani表示理解和支持,一部分因为他对她感兴趣,一部分是他看到了“Ani”这个layer之下的Anora。Igor这个形象以他即暴力又平和的矛盾感而吸引人,他对Ani 的温情关怀也就让观众更期待他俩的故事线。在影片最后导演再一次成功调转了观众的情绪:狭小逼仄的车内,毫无预兆的 surprise,伴随着车窗雨刷声和车外飞扬的大雪,疲惫的面容、无声的性、被抗拒的吻、妥协的拥抱和脆弱的哭泣,一团酝酿已久的悲伤从心中翻涌上来,影片在这里截然而止。本片结局的后劲儿之大导致我在一周之内专程去影院二刷。尽管影片映期即将结束,纽约大学附近的独立影院里依旧有60%的上座率,一方面是大家对这部独立电影的肯定,也侧面应证了这部影片确实拍的很纽约。
最后,Ani 和 Igor 之间是爱情么?我想至少在影片结束时,从 Ani 的角度,往“爱情”的方向去猜想还为时尚早。Ani 对 Igor 一直持有偏见,从一开始她看出了Igor 对她的兴趣,也见识了他暴力的一面。对 Igor 给出的善意,她的第一反应一直都是在拒绝。在别墅的最后一晚 Igor 解释自己只是在试图支持她时,Ani问出了让她不能理解的问题:why wouldn't you have raped me? 然后得出第二结论,because you're a faggot-ass bitch。因为在 Ani 的现实世界里,没有不以交易为目的的好意,而异性只分三种:客户、强奸犯、和同性恋。因此在车里收到钻戒时 Ani 表达谢意的方式是用性来回馈,这是她擅长的也是她唯一的“资源”。但这次已经不再是场交易了,Ani重新感知到人与人之间除了交易以外的链接,因此她才如此抗拒这个亲吻。在一份并非她想要的真诚的感情面前,她慌张、反抗、拒绝。或者说,对她来说对方怀揣着真挚情感的试探对此时的她而言是一种越界。只有在 Igor 明确放弃接吻的意图、只是想要抱住她时,Ani在那一刻接受了这份关怀,她真的太累了。接受关怀又何尝不是一种关系的拉近呢?于是在Igor的怀里,我们看见了那个名字叫Anora 的女孩,她在整个事件中所遭受的伤害、和她终于展现出的脆弱和悲伤。至少在那一刻,they shared a moment of intimacy。
至于这是否意味这一段“爱情”的开始?我想那取决于看电影的人的心底是否还有那 2%的对爱情的幻想吧。
—————-
P.S. 写这篇影评的时候就在想导演为啥把情绪带动的那么好,从这个角度去想,就发现很多导演剧本中的小心机。比如Ani和Igor 最后这段,结局能带来强烈的情绪震荡是因为导演制造的来回来去的拉扯。仅拿车里的场景来说:送到家,Ani开车门准备下车了(Ani以为结束了),Igor把她叫住(Igor拉回来)给她戒指,然后Igor 下车拿行李送到门口,(Igor以为结束了)一回头很惊讶Ani没下车(Ani拉回来),Igor回到车里。这时镜头给了Ani一个特写,不同于之前漂亮可爱的样子,这个特写中Ani满脸都是疲倦,这似乎是Igor眼中的更真实的Ani,暗示观众人物更深的一层layer要被展现了。Ani说这车很像你(展开对话),Igor问你喜欢么(试探)Ani说不(拒绝)Igor失落(以为结束了)。然后Ani爬上驾驶座(推进关系)。这段真实又五味混杂的性爱之前,观众的情绪已经通过这些拉扯蕴酿起来了。随后在性爱过程中,发生更激烈的不乏对峙的拉扯,伴随最后一瞬间的情绪宣泄。没有一贯的结尾音乐来抚慰观众被带动的情绪,只有伴着雪和雨刷声的滚动字幕令人惆怅。
不得不说,极限拉扯是调动情绪的王牌!Sean Baker, well pl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