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在伊朗长大》有种细水长流、默默抽着的压抑,我了解到了两伊大战的历史,伊朗近代史、伊朗人文主义,上位国将武器给弱国,戏虐、嘲讽、隔岸观火、坐收渔翁之利。
将伤痛诉说给别人听,有种被扒了衣服将自己裸露出来的羞耻感,还能得到一丝吐露的快感和少许的期待。 和平国家人民的虚无主义在战争国度人民看来是讽刺的。
你这一生中会遇到很多小人,把他们逼得狗急跳墙是很愚蠢的,会让你无法以直报怨,没有比怨恨和报复更加糟糕的了。 永远不要忘记,是恐惧让我们失去自我意识,还把我们变成懦夫。 “我想让你独立、受教育、有文化,可是你现在21岁就结婚了,我想让你离开伊朗,自由自在。”可是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活法,她离开国家去见她向往的幻想中的自由意志无忧无虑的西方时,却与她想象的并不一样,在那里,她经历了自卑国籍的内心抗争,四处奔波寻找住宿的别人的冷眼和自己的装模作样,还有爱情带来的麻木,为什么身处自由却比不上儿时在家乡古灵精怪、思想跳跃的自己了,而最后,她还是找到了真正的自己,成为了自由的人,但自由也是有代价的。 你哭是因为你错了,人们不是很难承认自己的错误吗? 奶奶和妈妈都是很有智慧、活的通透的女性。
这是属于我们的国家,如果我们永远满足于比伊朗这种国家,民主就保持沉默,我们的民族就不会有希望。
“我不太喜欢说这部电影是’我在中国长大‘的调侃,诚然有不少让人联想起我们近代史的场景,但不假思索地简单归类只是一种傲慢,诉诸情绪的愤世嫉俗并不负责任。伊朗有自己独立特殊的发展进程,有动荡地不知往何处去的迷茫,有激烈的阶级冲突和更加暗潮涌动的宗教冲突,有太长的阵痛期,有明显并不安定的现状。把目光放在这样的国家上,实在应该多一分真诚和虚心去了解。”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