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作业:甘肃地区乡村农民形象精神与影视的融合——以《隐入尘烟》人物为例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1 绪论
《隐入尘烟》取材于甘肃,黄土地是它的背景。这部电影告诉人们心怀浪漫、态度坚定地活着,是抵抗命运与岁月的唯一方式。无论生活带给自己的是顺境还是逆境,都要对生活满怀着热情与梦想,只有如此生活才会五彩多姿,人生也才会更加的精彩。在这片土地上,乡村农民是构成社会基层的重要力量,他们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展现出独特的精神风貌。随着影视艺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开始关注乡村农民的生活与精神世界,通过影像语言传递出乡村农民的真实情感和精神特质。
电影《隐入尘烟》是一部展现甘肃乡村农民形象的影视作品。该片以甘肃地区为背景,通过细腻的人物塑造和生动的情节展现,将乡村农民的生活状态、情感世界和精神风貌呈现得淋漓尽致。本研究旨在通过深入分析《隐入尘烟》中的人物形象,探讨甘肃乡村农民的精神特质如何在影视作品中得以体现,以及影视作品如何促进社会对乡村农民的理解和关注。
2 甘肃地区乡村农民的形象精神特质与人物塑造
2.1 人物塑造的艺术化处理
在《隐入尘烟》中,导演通过对马有铁和曹贵英等人物的深入刻画,成功地展现了乡村农民的精神特质。影片运用丰富的镜头语言和细腻的表演技巧,将人物的性格特点、情感变化以及内心世界呈现得淋漓尽致。例如,影片通过展现马有铁与曹贵英在困境中的相互扶持和关爱,凸显了他们坚韧不拔、善良朴实的品质。此外,影片还通过对比手法,进一步强化了人物形象的塑造。如马有铁与村里其他人的对比,凸显了他的朴实善良和无私付出;曹贵英与村里其他女性的对比,则展现了她的坚韧和勇敢。这些对比手法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也让观众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乡村农民的精神特质。
2.2 对农民身份的研究:靠土而生的人
以土为生,靠土吃土,土是农民的命根子,农民以种地为生,自然离不开泥土。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只有以地为生的人才知道泥土的可贵。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虽然自然灾害和战争会使一部分农民背井离乡。中国的农民几乎世代附着在土地上,聚居在村落里。由于中国的农民都终生生活在一个固定的相对封闭的区域里,使得他们对周围的人和事都有一种熟悉感,使得中国的村落成为一个“熟悉的”,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城市化虽然改变了乡村模式、生存方式,但农民的“情感、思想,他们的生活方式并非全然跟随这一转型而改变。相反的是,他们可能仍然渴望回到那种传统的模式中”。
2.3 农村底层人物的困境
农村底层人生活的真实写照源于日复一日的艰辛。他们生活在艰苦的环境中,基础设施不完善,教育与医疗资源匮乏,就业机会稀缺。劳动密集与工作压力,农村底层人主要以农业为生,每天从清晨起就进入田间地头,进行耕作、种植、收割等繁重的劳动。无论是枯燥的耕耘不是季节性的农忙,都让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劳动压力。有些偏远落后的地区,无法享受到现代化的机械设备,他们必须倚重于双手努力,这既需要体 ,也需要心 。
2.4甘肃地区乡村农民的精神特质
甘肃地区的乡村农民在长期的劳作和生活中,形成了独特的精神特质。他们坚韧不拔、朴实善良,对待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他们往往能够展现出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勇往直前。同时,乡村农民也注重亲情、友情和邻里关系,彼此之间相互扶持、共同前行。这些精神特质在《隐入尘烟》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影片中的主人公马有铁和曹贵英,虽然身处困境,但他们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他们相互扶持、共同奋斗,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影片通过展现他们的生活细节和情感变化,深刻揭示了乡村农民坚韧、朴实、善良的精神风貌。
2.5精神特质在情节中的体现
影片的情节设计紧密围绕乡村农民的生活实际和精神特质展开。通过展现马有铁和曹贵英在土地上的辛勤劳作、面对困境时的坚韧不拔以及彼此之间的深厚情感,影片成功地传递了乡村农民的精神风貌。同时,影片还通过一些细节描写,如马有铁无偿为村民输血、曹贵英在劳累中坚持劳作等,进一步展现了乡村农民的善良朴实和无私奉献精神。此外,影片还通过展现乡村农民的生活环境和习俗,增强了观众对乡村文化的认知和了解。例如,影片中的甘肃风光、乡村建筑以及农事活动等元素,都为观众呈现了一幅生动的乡村画卷,使得乡村农民的形象更加鲜活立体。
3 现代社会与乡土文明的碰撞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社会与乡土文明之间的碰撞越来越明显。这种碰撞不仅体现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也体现在社会结构、文化传承等方面。现代社会与乡土文明的碰撞是不可避免的。然而,我们可以通过发掘和利用乡土文明中的传统元素,以及培养年轻一代对乡土文明的关注和尊重,来促进现代社会与乡土文明的和谐发展。
3.1 地域性的“特殊存在”
农民是地域性的特殊存在,这不仅是因为他们所处的环境,更是因为他们所承载的文化和传统。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农民是这片土地的主人,他们世代相传的耕作技艺、传统的农事活动和丰富的农耕文化,构成了这片土地独特的风景线。他们不仅生产粮食,更是在这片土地上孕育出了丰富多彩的乡土文化,这些文化在农民的言谈举止中得以传承和发扬。农民的存在对于地域性的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他们是农业生产的主体,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他们的辛勤劳动为整个社会提供了稳定的食品供应,为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农民也是地域性文化的传承者和守护者,他们的生活方式、传统习俗和乡土人情,构成了地域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2 对边缘人物的关注
在广袤的乡土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被边缘化的人。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挣扎在贫困和落后的边缘,他们承受着各种歧视和不公平待遇,他们的生活充满了艰辛和无奈。尽管生活艰难,这些边缘人仍然保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他们努力生活,追求自己的梦想。他们可能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但他们有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渴望。他们可能没有什么物质财富,但他们有着无比丰富的精神财富。这些边缘人的存在是乡土生活中的一道独特风景线,他们的生活充满了酸甜苦辣,他们的故事充满了人间真情。他们是乡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是我们的邻居、我们的朋友、我们的亲人。我们应该尊重他们,关心他们,帮助他们。我们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支持,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关爱。我们应该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让他们有更好的生活条件。我们应该消除社会对他们存在的偏见和歧视,让他们在平等的环境中生活和发展。
3.3 对传统价值观的重建
广大农村青年是农村基层的最基本力量。没有农村的发展,就没有整个中国的发展。没有农业的现代化,乡村的城市化,就也谈不上整个中国的现代化。“有文化,有技术”的农村青年扎根农村基层,“即不离土也不离乡”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青春热血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才是理性的价值选择。这部电影的价值观,是截取中国落后农村的一个面,然后呈现面上两个“落后”村民的生活状态,从而去展示中国最近几年在农村扶贫工作当中的努力。首先,电影展现了传统乡村中尊重自然的观念。影片中的自给自足、平衡和谐的生态系统,让人们感受到乡村中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电影中,人们依靠自然资源进行生产和生活,没有过渡开垦土地或破坏环境的行为,这种生态理念强调了人们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尊重的关系。其次,电影中的一棵枯树被赋予了象征意义。这棵枯树在电影中多次出现,象征着乡村文化的凋零和现代化带来的种种,挑战。枯树是传统乡村中古老文化的象征,它的凋零代表着乡村文化的衰落。而现代化的冲击和变革使得乡村文化面临巨大的挑战,传统的价值观和传承己经越来越难以维系。最后,电影中的象牙塔和古老教堂等场景,代表了传统乡村的文化遗产和价值观。这些场景凸显了传统乡村美学中的文化丰富性和深厚。然而,随着现代化的推进,这些传统场景逐渐被现代化的建筑所取代,传统乡村的文化遗产和价值观也面临着被忽视和遗忘的风险。
4 土地上的失语者
《隐入尘烟》这部作品关注的是西北农村底层人物的生活,侧重于人文关怀,所以主人公都是极度边缘化的存在。曹贵英和马有铁,虽不是生理上的哑巴,却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没有丝毫的话语权,只能被命运裹挟。
4.1 失语者的发声
他们的相遇是被安排和捆绑的,原生的社会关系和生活状态抛弃了贵英和有铁,两个孤独得如同大地零落的孩子,和庄稼一样植根,走到了一起。两个被嘲弄与抛弃的失语者依偎着取暖,世界仿佛忘记了他们,但又在需要的时候,不停地压榨和索取他们剩余的价值,粮食、体力劳动、善良、甚至是鲜血。电影中的贵英因为自身的经历和疾病,整个人自卑且懦弱。但与马有铁的认命与接纳不同,贵英骨子里是有一定的反叛精神的。贵英一开始对这场婚姻是抗拒的,但也只能痛苦地接受。她接受不了自己的命运,但有权决定自己的心情。贵英与马有铁结婚后,村里承包土地的张永福生病住院了,不仅欠的地租和工资“没有办法”还,还需要村里人去给他输血,这个人自然就是马有铁。村里人笑称“熊猫是国宝,马老四也成了国宝了。”一群人跑到马有铁家道德绑架他,要求他给张永福献血。贵英开口的第一句话是:“我们不献,要献,你们献去。”虽然嫁过来没多久,但贵英知道马有铁在村民心里的地位。贵英一不小心将麦苗铲掉后,转身给马有铁看,满脸都是心疼,这颗麦苗让贵英想到了自己,她无法决定自己的命运,但这一刻,她也想扎根土壤,拼命地向上生长。
4.2 被拒绝的失语者
西北的风是粗粝的,吹在这对苦命人身上却格外温柔,在手上印下的麦花、备好的馒头还有细心换上的热水,贵英和有铁承受着苦难,也创造出了温情。为了拿回收粮老板拖欠全村的钱,唯一有熊猫血的有铁被当成了输血管,劳作和献血几乎要压垮这个西北汉子,他的无私和善良换来了收粮老板痊愈之后的一件廉价衣服,村民也没有为他们的暴行道上一句感恩和抱歉。后来夫妻俩失去了仅有的寄身之所,只能自己打坯盖房。然而好景不长贵英溺水,永远留在了这片土地上,唯一的遗像是从结婚照上裁剪放大做出来的,连悲伤都是极尽克制的,绝望不断地蔓延开来。刚刚能触摸到温度的幸福如同泡影,有铁失去了自己的感情依靠,脊梁似乎沉沉地弯了下去。他变卖了粮食、家产以及夫妻俩一手建起来房屋,放生了陪伴自己半辈子的驴。 他们在努力做着微弱的抗争,可是声音就像是被吹散在风里,不见了踪影。他们从一无所有,开始了向踏实生活的一步步迈进,这是一个农民的梦想。他们依赖土地,除了土地一无所有。土地贫瘠脆弱,只能维持人最基本的生存。他们从邻居那借来鸡蛋孵小鸡,从小卖部赊来种子化肥播种,脱土坯建房子。当灯泡照在满是漏洞的纸箱子里,看着小生命的破壳而出,那是他们少有的温暖的一刻。
5 影视作品对乡村农民形象的传播与影响
《隐入尘烟》作为一部成功的影视作品,不仅展现了甘肃地区乡村农民的精神特质,还通过广泛的传播渠道和影响力,促进了社会对乡村农民的理解和关注。影片的上映引发了观众对乡村农民生活的关注和思考,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乡村农民的真实情感和精神世界。通过展现乡村农民的坚韧、朴实和善良等品质,影视作品能够引导观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影视作品也能够为乡村农民提供更多的发声机会和展示平台,让他们的声音和形象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认可。影视作品不仅为观众尤其是年轻人提供了认识农村、了解农民、感知农业的窗口,更变成中国影视创作传递乡土文化、阐释乡村价值、助力乡村发展的有效路径。
6 影视作品对乡村农民形象的深化与拓展
在《隐入尘烟》的成功基础上,我们进一步看到影视作品对乡村农民形象的深化与拓展所起到的积极作用。通过电影的镜头,我们不仅能够感知到乡村农民在物质层面的辛勤付出,更能触摸到他们精神上的丰富与坚韧。这种深化不仅体现在对个体形象的细致刻画上,更在于对整个乡村社会的全面呈现。影视作品通过丰富的情节设置和人物关系,展示了乡村农民在亲情、爱情、友情等方面的真挚情感。他们之间的互帮互助、相互扶持,展现了乡村社会的温暖与和谐。影片也揭示了乡村农民在面对生活困境时所展现出的乐观与坚韧,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影视作品还通过创新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为乡村农民形象的塑造注入了新的活力。
7 影视作品在乡村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影视作品作为大众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乡村文化传播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影视作品的传播,乡村文化得以被更广泛的人群所了解和认知。影片中的乡村风光、民俗风情以及农民的生活方式等,都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视作品还能够促进城乡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通过展现乡村农民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影视作品能够打破城乡之间的隔阂与偏见,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与认同。影视作品还能够激发观众对乡村文化的兴趣和热爱。通过观看影片,观众能够感受到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从而激发他们对乡村文化的关注和探索欲望。这种兴趣与热爱的培养,有助于推动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乡村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在全球化和数字化时代,影视媒介成为了重要的文化传播平台,对于古村落文化的保护、传承和传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探讨影视作品中古村落文化的表现形式和元素,评估影视媒介对国外古村落文化的传播效果,并提出了相应的传播策略与路径。
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甘肃地区乡村农民形象精神与影视融合的研究,深入探讨了影视作品在塑造和传播乡村农民形象方面的重要作用。研究发现,影视作品通过艺术化的手法和现代化的表达方式,成功地展现了乡村农民的精神特质和生活状态,促进了社会对乡村农民的理解和关注。同时,影视作品还承担着社会责任,需要关注乡村农民的现代化转型和面临的挑战,为乡村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