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从来没有选择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以前看这部片子时我总是很兴奋,那些花花绿绿的时尚街头,那些看起来气派无比的时装让我贫瘠孤独的生活充满了美好的乐趣和向往,我觉得世界就该这样。后来我在工作时再看这部片子,牢牢记住了女主男友在她分手时说的那句话,你必须做出选择,于是我就选择了离开这份工作。我曾经以为我和女主一样,我们是有选择的:她可以去时装杂志做纸醉金迷的上层人,也可以放弃这份工作重新变成理想青年的状态。直到今天,我发现我错了。
与其说安妮海瑟薇这个角色是在选择工作,不如说她是在寻找一个“身份”。作为大学毕业生初入职场,和以前在学校只要学习成绩做到最优秀不同,要能够做一份工作,安迪必须拥有一套全新的价值体系。而自从她选择了马琳达而不是自己的朋友男友后,她就不再是以前那个和金钱权力世界对立的理想青年了。
她的观念得到了全方位的塑造。
电影里安迪这个土气理想青年在天桥杂志有过三次挣扎。第一次,马琳达认真的挑裙子腰带,安迪嗤笑了一下,说两条腰带没什么不同。马琳达没有客气,从她的蓝毛衣出发教训了她一通。其实,整段话她强调不过两点:时尚承载巨大的利润,时尚是一个权力的帝国。安迪被震慑了,从此她没那么不屑了,但她还是没改变她的土衣服。第二次安迪没能替马琳达找到半夜刮大风时还能起飞的飞机,即使她在休息和父亲在一起,牺牲自己的生活去处理工作,但她还是被骂了。她受到了打击,去找了奈吉尔,而奈吉尔也教育了她一通。告诉她:多少设计师被天桥挖掘吗,多少人看天桥吗。这套商业帝国价值战胜了安迪那所剩不多的自我,逐渐确立起一种信仰、一种伟大的意义,甚至是一种精神。于是安迪信服了,她选择穿上了奈吉尔为她挑的衣服——脱掉原来的土气服装,这也是她自我的变化。从此,她彻底融入了这里。
第三次犯错几乎不是一种抗拒,而是安迪争取被马琳达认可的一次努力。红发助理让她送杂志,她不小心违反了不准上楼的规定,而这也让她看到了女王脆弱的一面。安迪是个善良的女孩,她开始同情这位女王。而马琳达也并没有直接指责她,而是让她完成一个“不可能的任务”——找哈利波特手稿,通过努力弥补过错。安迪和聚会认识的金发记者产生联系,完成了这个任务,更加走进这个世界,这个充满权力和金钱的世界。从此,她彻底和过去的自己告别了。
她从一个一开始抱着“得到机会就离开”来到这里的人变成一个总是想着“怎样才能让她满意?”的马琳达延伸体。在这个过程中她获得信仰、得到成就感、体验超越别人的快感、享受瞩目的光鲜。她彻底成为时尚帝国忠实臣民中的一部分了。
看到这个过程,我不禁想起了自己刚毕业时,我也经历了许多次被用人单位打击的时候。有一次我带着稿子去一家媒体,那个对接我的女老师看了一眼文章,说“我已经不写‘这种东西’了。”然后让我离开。我一直记得自己的作品只是“这种东西”,我把那篇稿子扔到一边,再也不看它。第二次面试结果不好,人力对我说“我以为你不是这样的”。那种打击让我觉得自己很差劲。于是在地铁上蹲了一路。后来我才明白,我的迷茫需要一套依靠,我选择相信那些人和他们背后的价值系统,于是他们给予我的评判变成了审判,我变得否定自己。
在影片快结尾时,安迪和马琳达去了巴黎,也是这次出行让她选择离开。从金发男那发现马琳达将被取代,她想方设法告诉她,结果在庆功宴时,马琳达自信地牺牲奈吉尔来保住自己的位置。那个时刻,安迪看着自信的马琳达,露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

这是马琳达教给她的最后一课:任何时候,别人都只是为自己谋利。这意味着马琳达也会像对奈吉尔这样对她,她也可能随时被牺牲。本着为自己考虑的核心信念,安迪离开了。她去了一家报纸,这个桥段里,马琳达也出现了。主编说“她说我们不用你就是蠢货”。这就是她们直接深刻的关系。
电影里安迪常常明确一件事:只要马琳达要就可以,马琳达想做什么都可以。这句话还可以从反面来说——这事是不可能,但她是马琳达。这就是马琳达对安迪产生的最直观深刻的印象:一切围绕她存在的权力。拥有权力,最不可能的事情也必须可能,因为她是马琳达。
来纽约的安迪需要一个身份。她必须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在追求什么,这才能帮助她活下去,而马琳达教给了她最重要的东西。她成为她的领导、帝王、导师和引路人,从抗拒、不屑到认同、努力、替代,获得价值感和成就感,安迪离开了马琳达,因为她已经成为了另一个马琳达。她是她最好的徒弟,学习她又深刻的践行她的准则。
这部交织着成长、选择的片子阐释了纽约这个的金钱和权力的世界。马琳达把金钱和权力包装成伟大的精神与意义,让一个走进纽约的外地人找到了自己需要追寻的意义。她不断改变,成为纽约精神下的时尚女郎,最终回答了我是谁这个问题。
不论怎样,我们都回不去过去的自己了。我们将被社会生产塑造,彻底和过去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