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面子和里子到凝视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这篇文字居然没有办法在某博发出来,资本的力量还是资本的恐惧?我相信是后者,国家开始对算法下手了,资本恼了。但我相信张维为的话,社会主义国家,不能让资本说了算。)
最初以为是低俗电影,后来想到软色情,再往后才发现是部艺术片,让我想到了弗朗西斯·培根。
一个自恋社会的样子赤裸裸展现出来。
病理性自恋,一种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断裂,通过分身的方式外化在女主身上。
用中国人常说的理解,就是面子和里子。
里子支撑面子的存在,面子体现里子的价值。当这一体两面一旦分裂,就看上去很假。
病理性自恋的特点就是过度渴望认可和赞美,容易自恋暴怒,毁灭一切,包括自己。
活在虚假的面子里面,无法进入现实,只能以虚假的样子迎接人们的眼光。
里子被剥削和利用,被物化,而不是人。
两者你死我活,最后扭曲成一个怪物,这就是当今自恋社会的写实。
如今所谓的偶像、网红。。。都是这种虚假的面子、虚假的人设。
就像有人说的,他们不是在生活,他们只是在表演。
这种现象绝不只是因为主角是女性而只发生在女性身上。
但是,在女性社会化不足的今天,在社会中找不到成熟的身份认同和面子的时候,女性更容易被资本所捕获,成为物化的商品,但是当事人可能还会陶醉其中,无法自拔。
里子太虚弱时,就可能特别渴望面子的补偿。所以,强势其实是内心虚弱的表现,一个“势”很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装腔作势。处在虚弱的状态,也容易被甜言蜜语和奶头乐所捕捉,很多恋爱受骗骂别人渣X的人,已经忘记了当初如何满足于面子的虚荣。
电影里强调:你们是一个。
虽然她们会用“她”来形容另一个分身,指责对方,想要排斥出去。
但是却忽略了,“对方”的欲望,就是”自己“的欲望。
就是说,
一个她试图否认自己的欲望,
一个她试图否认普通而真实的自己。
就像有人简单地用“X凝”来概括一样,现实中当然有凝视、有期待、有他者,每个人都活在他者的期待里面,没有例外。而他者的期待和凝视,也提供了一种现实的反馈,提供一面镜子看清自己,就像电视剧《空镜子》: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6351258/
每个人都需要在别人的期待和自己的需要之间寻求平衡、获得一种妥协,在社会现实中实现,这也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在电影里,就是要整合分裂的两个部分,面子和里子。如果能看到自己,认识完整的自己,别人的凝视、期待也不会对自己有控制作用。那些诈骗案都是利用了当事人自己不曾觉察的欲望。
这就像是观众和演员的合谋。
总不能在感到满足的时候需要观众,在感到受伤的时候就把观众一脚踢开。
双标是因为分裂:https://weibo.com/1053013254/ObdiMeXWF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主体”,而不是把自己放在被凝视的“客体”的位置,或者说“她”的位置。
“她”就是你啊!
说到资本,就不得不提“某种物质”。
某种物质,既可以理解为人的自恋、欲望,也可以理解为资本。
资本的商业化、消费主义、优绩主义的特点,就像那个神奇的物质一样,勾引、放大你内心的欲望,让你很有面子、自我感觉良好、让你膨胀、无所不能,直到你无法离开它、极度依赖它,甚至剥削你自己也在所不惜。。。 在网上看到有人说,有些脱口秀演员,只敢冒犯普通老百姓,却不敢冒犯资本,因为离不开啊。而冒犯、贬低普通人,不就像电影里那个虚荣的面子攻击普通的里子和真实的自己?
这在生活中很常见,无法接纳自己的里子,而是投射到别人身上,去攻击别人。
最近的十三邀里曾提到优绩主义,学校里只关注成绩,不关注人本身。
有些学生以为,是因为自己学习不好所以不被关注,老师只关心那些学习好的学生。
其实,是因为学校只关注成绩,而不关注人。
那些学习好的学生,就像电影里的女主一样,只是被物化的工具。
电影最后,她努力想告诉观众、资本,这是我!
但是谁认得她呢?
资本需要的,只是她的商业价值,只是物化的她,就像她把自己物化、剥削、榨干最后一点营养来维持自己虚幻的面子一样。
太强调X凝时,X是谁,就说明对谁太依赖,谁就是你的面子,一旦谁不合你意,你就一点面子也没有了,好像赤身裸体,所有的不堪都一览无余,这时候就容易产生暴怒,自毁或毁灭他人。
所以,并非不需要凝视,而是对凝视有一种非黑即白的需要。
这是因为自身的分裂,对自己的看法非好即坏,不是优秀就是一无是处,不是自信就是自卑。遇到合意的凝视时,感觉自己无所不能,遇到不合意的凝视时,又感觉自己一无是处。所以,这种分裂所对应的,就是非黑即白非好即坏的凝视。没有中间地带。那些顺我意的就是好的,不合我意的就是坏的,甚至是迫害的,把那个分裂出去的黑的坏的自己投射给他者。比如,发现别人貌似看了自己一眼,就怀疑对方意图对自己不轨。这时候,这个凝视已经是犯罪了,凝视者自然就成了罪犯。
如果对世界怀有敌意,通常这个世界会如你所愿,这种心理现象叫投射性认同:
最近看《这就是中国》,正好讲到东方和西方两种文化彼此的凝视。
西方的文化是破碎的、分裂的、对立的,把中国看作敌人,甚至觉得中国产品会控制西方。
东方的文化是整体的、合作的、反思的,把西方看作合作伙伴,学习西方的优点,也警惕西方的缺点。面对西方的凝视,中国的方式是自强、合作、团结大多数,取得了今天的成就和国际地位,也是自然而然的事。
在使用“X凝”这些概念时,有没有已经认同了西方的文化,并用来凝视中国的文化?
在学习和使用心理咨询理论时,也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就是心理学理论的本土化。
淮南为橘,淮北为枳,这都知道,西方的心理学理论能不能适合中国的文化?
这就需要用自己的主体来消化和吸收别人的东西,最后成为自己的东西,这需要一个过程。
这个过程的关键,就是心理咨询师自己的本土化。如果心理咨询师的里子不结实,就消化不了外来的东西,无法用自己的主体来表达。经常可以看到很多人说话一会儿中文一会儿英文,就像很多没有消化的部分夹杂其中,让人一时分不清这是个中国人还是外国人,主体模糊不清。打个比方就是,你吃了鸡蛋或者牛肉,身上会长出什么?是鸡蛋和牛肉吗?当然不是,只能在消化后变成你自己的样子。
所以,你是什么人,决定了你消化后的结果。
如果有人只能用别人的名字、别人的话、别人的书、别人的理论来说话,那就像这个人还没有消化别人的东西,或者说,这个人还没有自己的语言和主体。
很多心理咨询师在学习的过程中完全认同了西方的理论,照搬到中国人的身上、自己的身上。不知不觉,很多心理咨询师自己的身份认同变得模糊,对中国的文化缺乏认同,让自己处在了客体的位置,内心被西方的文化和理论所占据。他们生活在别处: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5220451/?_dtcc=1
中国独立自主女性的代表,如李小江、戴锦华都强调过,西方国家包括日本的女性社会环境和中国不一样,西方的女权理论也不能拿来就用。因为西方的理论和西方分裂的文化以及身份政治、甚至颜色革命背景不无关系,是其文化和社会土壤的产物,甚至是针对他国的文化武器。
东欧的历史已经提供了生动的例子,像电影《性的代价》、《黑暗中的舞者》,而中东的阿拉伯之春和香港暴动更是历历在目。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6131203/?_dtcc=1
《某种物质》反映的是负面的例子,在《我的团长我的团》里面,有正面的例子: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5808100/?_dtcc=1
另外,说到女性进入社会后的整合与分裂,还有电影《我要上青云》、《女老板》里生物性与社会性的分裂: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5808107/?_dtcc=1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5244024/?_dtcc=1
当女性开始整合分裂的部分,认识完整的自己,自然会在社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建立清晰的身份认同和主体感。里子结实了,面子自然也就来了,不必过于依赖别人的凝视,不然就容易被各种理论和概念以及资本的诱惑所左右。
什么样的女人是独立自主的!
什么样的女人是自由的!
什么样的女人是强大的!
其实,这些声音不过是另一种凝视。
当你认同了这些声音,也就成了舞台上的女主角,同时否认那个普通、真实的自己。
说到女性的独立自主,从辩证的角度来说,一方面给人力量,同时也会让人感觉到虚弱、无力、恐惧、焦虑。。。因为一个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自己,一定会威胁到熟悉的稳定的自己,这是心理上的自然反应。可以用一个角度来理解,就是独立和依赖的矛盾,这个矛盾太激烈时可能是分裂的,就像青春期的孩子一样。(青春期可以作为一个隐喻,女性可以借助来理解自己:电影《契克》影评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5236446/?_dtcc=1)很多女性大概有这样的体验,在做家庭主妇时,想出去工作,工作时又觉得做家庭主妇不错,不知道如何整合新旧两种体验和身份。
这时候,可能会下意识退回到熟悉的模式,像过去一样坐在一起吐槽男人,把攻击性指向男人,而不是升华到社会化的方式。然后,那个“共情”的资本就会适时地出现了,就像电影开头的话:
“你可以的!”
“你行!”
。。。
就像电影里那个“渣男”一样。
人贩子只用一颗糖果就可以拐走一个孩子,而资本拐走一个成年人也不费劲,给点甜头就行。
资本不可能让你整合自己分裂的部分,不然它就没有办法收割、剥削和压榨你,把你抽干净了。这就是为什么类似的文章不能被某博允许发表。
如果偶尔这样,并不是问题,成长总是会螺旋式的上升、有退有进。但是,如果经常这样,让自己脱离现实,处在一种自嗨式的无所不能里面,可能会有病理性自恋的危险。这些年所谓的爽文爽片、大男主大女主莫不如此。偶尔看看就好了,如果当真,可能里子越来越虚弱,甚至真的生病了。
中医讲,虚不受补,心理也是一样的道理。
里子怎么补呢?
做事。
就像李小江说的,做事情。吵架改变不了任何事情,新中国不是靠吵架成立的,妇女也不是靠吵架解放的。相比男性社会化几千年,女性进入社会不过几十年,最缺的是经验,只有做事情才会获得经验。不然就会对社会充满幻想,因为没有里子而害怕世界的眼光。
真正的解放和独立自主,还是在心理层面,这时候,无论是家庭主妇还是职业妇女,都能接受自己,做出选择,能承受选择的结果。
自由是有重量的。
最后,关于男强女弱这种认知,有一个辩证的看法,像电影《犬之力》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