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残酷现实的苦闷表达——评《偷自行车的人》叙事策略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偷自行车的人》作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巅峰代表作,其在影史上的地位和价值自不必说,时至今日仍是享誉海内外的意大利电影之一。影片根据新闻事件改编,讲述了主人公里奇赖以生存的自行车失窃后经历的种种困苦,以此贯穿全片,向我们展现了二战后意大利人民失业贫困,水深火热的社会现实,以此表达了在这样高压环境下生存的平民的苦闷与无奈。
现实主义美学气息洋溢屏幕
《偷自行车的人》有一个很大的头衔就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巅峰代表作”。影片以纪录性的现实主义美学和原子现实的社会题材冲击着传统的戏剧式电影的叙事策略,为电影艺术带来了一股真实朴实的气息。影片的情节是导演德西卡改编自报纸上的一则新闻报道,本身在内容上便决定了影片的现实主义美学的基础,通过从现实的平民视角出发构建整部影片,能引起观众的普遍共鸣,真正做到了“把摄影机对准普通人”。其次影片综合运用了多种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所倡导的纪实美学表现形式,例如长镜头,实景拍摄等,完美诠释了“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影片有大量的场景都拍摄于室外,完全采用真实的城市街道为背景,以路人作为群演,大量运用自然光照,一下子将真实的环境跃然纸上。影片还运用了大量的长镜头来表现主人公里奇自行车被偷后以及最后被迫走上偷窃道路时候的苦闷与无奈。透过连续性拍摄的镜头我们可以看到里奇失魂落魄地走在街上,镜头始终跟着他而运动,保持一定的距离,再配合上马乔拉尼的表演,让我们切身体会到了里奇的茫然无措,极富生活实感。
现实主义与表现主义交织共创
尽管影片标榜是“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作,但是除了现实主义的纪实性手法以外,还加入了表现主义的艺术性手法来辅助叙事,从而让影片更具有电影艺术的立体感和厚重感。尽管新现实主义的导演们都一再强调要与过去旧的电影决裂,倡导拍摄具有纪实性,记录性的电影,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抛弃传统戏剧式电影当中表现主义手法的精华。影片同时运用了长镜头和戏剧性的光照来表现里奇的处境,实现了荧幕上的现实主义和表现主义共创。在里奇锁定小偷后追到其住处但苦于没有证据无法将其逮捕,此刻周围的邻居们层层包庇小偷,倒打一耙开始指责里奇污蔑好人,里奇只好灰头土脸地离开。在拍摄里奇离开时用的是一段远景拍摄的长镜头,远景显得里奇十分渺小,被不明事理的群众挤到画面的角落,而长镜头则完整纪录了这一落魄的情景。此时的灯光只照在里奇前进的狭窄小路上,周围的群众则站在大面积的阴影中,暗示了正义在这样混乱的社会只能在夹缝中生存,伸张无门。而后里奇为了生存决定偷自行车时也运用了同样的手法,只不过这回的里奇站在阴影中,体现了经历了生活的困苦后里奇人物形象的“黑化”,形象地表达了混乱社会逼迫好人游走于灰色地带才能生存的社会现实。
悲剧式的社会批判内核
影片中没有什么明显的戏剧冲突,从头到尾都只是在纪录着里奇的自行车被偷走之后的种种事件,看起来情节结构十分松散。但实际上正是这种种的“碎片式”的情节,最后一步步将里奇引向了犯罪道路的悲剧式结局,这也侧面批判了二战后意大利水深火热的社会对于人民的压迫。自从自行车被偷之后,里奇的命运便有条不紊地走向了一条不归路,透过他的经历了我们能深刻感受到社会所带来的苦闷和无奈。里奇到警局报案但警长以没有必要为了一辆自行车耗费人力为由而打发里奇自行寻找,但自行车是里奇赖以生存的工具,警长代表的是社会上流人士,自然无法共情底层人民的困苦,这也说明了当时社会阶级矛盾之尖锐。而后在里奇与儿子共餐时将其与旁边富人阶级用餐的场面并列,向我们展示了不同阶级在吃上的天差地别,而此刻里奇只是无奈地对儿子说“你要像他们一样用餐,起码一个月挣一万”,短短一句道出了阶级鸿沟巨大的社会现实。再之后又被与小偷私交甚好的居民团团围住倒打一耙诬陷其颠倒是非,更是极具讽刺。坏人们层层包庇,而好人只能够吞下苦果。这最终也导致了里奇恶向胆边生,既然偷自行车可以不被惩罚自己又有什么理由不这么做呢?最终他决定偷一辆自行车,但最终被人抓到,影片在里奇失魂落魄的背影下结束。这一切都是这个黑暗混乱的社会造成的苦果,阶级矛盾尖锐,正义无门伸张,层层高压下的好人注定是悲剧的。
影片开头里奇作为自行车被偷的人,在经历了社会施予的种种困苦过后最终感到幻灭,迫于生活最后在结尾成为了那个偷自行车的人,令人唏嘘。这本身就是一种对于现实苦闷表达。最后影片定格在里奇失魂落魄地走在人群中结束,则更多的是一种无奈,也为影片的现实主义美学得到升华,现实就是如此残酷,小人物的辛酸最终只能淹没在人群中,就像那辆无法找回的自行车一样没有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