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感受,去体验

昨天晚上看完了这部电影,看完后觉得非常开心。今天又想到了这部电影,多了一些感想。 这部电影,其实有种“反优绩主义”的味道。电影的主人公,是个很平凡的上班族,再电影的最后,他也没有达成所谓的很大的成就,甚至没了工作。但他却丰富了自己的人生阅历,并且让自己为之努力了十六年的杂志有了最完美的最后一版。和《生活》这本杂志最后一版的主题—致为杂志默默努力的人一样,男主人公一直在默默地努力。自从父亲去世之后,他快速长大,剃了“非主流”却充分表达了自己的个性的发型,找了工作,养家糊口。和他的办公室在地下室一样,他为杂志的贡献也隐藏在“地下”。在这十六年里,他放弃了活出“自我”,在生活面前低头,放弃了自己的爱好—滑板。他也没去过任何地方,每天只是上班,下班,吃饭,睡觉。 为了寻找第25张底片,他踏上了寻找肖恩的旅途中。这一路,他去了很多地方,虽然两三次都只差一点找到肖恩,但他却不气馁。因为他在这些旅途中,慢慢地找到了自我。他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他遇见了很多善良的人,他差点被鲨鱼咬伤,他经历了火山喷发,他还在少有车辆的马路上尽情地滑滑板。这一切最后貌似都没对他的目的—寻找肖恩有直接的作用力,但却让他有了新奇的感受和体验。 在影片的最后,男主人公虽然被裁员,丢掉了工作,且很少人知道他为了找到杂志的最后一版封面照片付出了多少努力,但他的内心更加的丰盈,他也变得更加自信—因为阅历的丰富。 就像肖恩在喜马拉雅山没有拍下雪豹所说的一样,人生是一种经历,我们应该感受当下的每一分每一秒,珍惜现实的感受。而不是为了一个目标匆匆赶路。 作为生活在现在这个内卷的大环境中的人,通过这部电影,我深刻感受到了,人生重在体验和感受,而并非你赚了多少钱,你有多么好的工作......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