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K影评作业——浅析《大白鲨》的制作与其成就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大白鲨》是斯皮尔伯格导演的第一部商业大片。它反映了许多他导演的商业片的一贯风格。电影的主角是一位警长,拥有一个四人家庭,这样的普通人视角使大部分观众更容易共情。在《侏罗纪公园1》和《侏罗纪公园2》中,家庭元素和温馨氛围的镜头也必不可缺。或其次,他的电影中使用了大量精巧的机械装置和特效,以制造出一种真实感,例如《大白鲨》中的大白鲨模型,和《侏罗纪公园1、2》中的恐龙模型。在上个世纪,这是相当超前的道具制作技术,而斯皮尔伯格通过尝试这些“前沿的科技”为自己的电影迎来了巨大成功。这些装置和特效也是我个人最喜欢的一部分。虽然斯皮尔伯格在制作这部电影时并不以深刻的主题为目标,但他还是通过角色和叙事触及了一些人们内心深处的东西或展现了一些批判。
角色+叙事+价值观:
电影中主要角色形象立体,次要角色形象扁平但是特点鲜明。主角警长怕水,但是关爱家庭、有为小镇人民负责的意识,而他在故事最后亲自杀死大白鲨,算是某种意义上战胜了一开始对水中未知的恐惧,得到了改变吧。电影还成功塑造了胡珀对鲨鱼的狂热,昆特的自傲和无畏。联系到情节,起初他们互不欣赏,然而通过酒后谈心,他们成为了真正的队友。通过这一冲突的产生和化解,胡珀和昆特的形象得到了圆满,使原本他们身上令人讨厌的傲慢得以减轻,但同时又使他们成为了两位有性格的人。尤其是昆特,他当下普通老头的身份和他当年的“传奇”经历形成了鲜明对比,使他的形象神秘又鲜活,而他最后死于鲨鱼口中,又为他的人生增添了戏剧性和一丝讽刺。这样的传奇角色充满了对大海的征服欲,成功展现了冒险精神。同时次要角色里,为利益所趋的市长与这三人展现了强烈的对比。叙事上,他和警长的冲突多次推动的情节。他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是编剧、导演对于自私无能的官员的批判。当然,市长角色可能只是情节发展的必要元素,电影对此只是浅浅点到便掠过而已。类似地,《侏罗纪公园》中也有明显的对立角色,以展现矛盾的价值观:老头子疯狂迷信科学,认为人类可以自己创造出的生命,而伊恩、艾伦等科学家则认为生命会自己找到出路,人类不应该触碰禁忌。在此,老头子是被否定的一方,但我个人还是很感动于他内心的纯粹理想的,当然这也不是电影想表达的重点。
除了以上的两组局部冲突,整体来看,《大白鲨》的剧情也是完美符合一部大片的套路。首先开头女子游泳被攻击的四分钟成功引起观众的兴趣,接着利用多次虚惊一场和鲨鱼伤人或吃人的情节进一步加深观众的好奇,并且穿插人物的矛盾增加戏剧性,一个半小时左右,主角和大白鲨的最后一站打响,高潮部分,最不懂水的警长直面大白鲨,将紧张感和悬念提升到最大。整体的时间安排和叙事节奏可以让观众不至于感到无聊,并且在结尾处获得最大的刺激感。而且在高潮到临时,酒醉后温馨感立刻切换到被鲨鱼攻击的恐惧慌张,也增强了戏剧效果。
美术设计、镜头、摄影、音效:
这部电影被归入惊悚片,但恐怖效果其实因人而异。对于我这类胆小的观众来说,它的道具、镜头、摄影和音效足以让人害怕得睡不着觉。而对于耐受力强的观众来说,大白鲨的恐怖程度可能还不及“明天就是某项任务的ddl”。
艺术指导:乔·阿尔维斯(大白鲨道具设计者)
毕竟是一部近五十年前的老片,道具制作技术远不如当下。影片中的大白鲨模型需要被浸泡在海水中,导致金属部件被腐蚀,经常发生故障,需要多次调整修复,拍摄时间也因此延长。而且大白鲨的模型可谓肉眼可见地简陋。只要仔细观察应该就能发现模型的动作僵硬,没有生气,上色也非常潦草。

但是就当时的水平来说,能够完成到这种程度,道具组已经非常尽力了。而且由于技术和特效不足,导演还创造了独特的解决办法。在电影的前90分钟,鲨鱼从未露出全貌。电影仅仅通过展示鲨鱼鳍,掀起的浪花和喷洒的血液就引起了观众的惊恐情绪。导演在此成功地利用了人们对未知事物的恐惧,营造出了惊悚片的氛围。在《侏罗纪公园1》中,他也利用了同样的套路,将迅猛龙的真身留到了电影的后半部分才进行展示,而仅在开头用牛血肉模糊的尸体暗示其凶狠。这种不知道有什么会发生的焦灼感比直面怪物的那一刻要恐怖得多。
编剧:彼得·本奇利、卡尔·哥特列布
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剪辑:弗娜·菲尔兹
摄影:比尔·巴特勒
配乐:约翰·威廉姆斯
同时电影的镜头、摄影和音效也共同为营造氛围做出了很大贡献。在第二十七分钟左右,一连串的镜头在游泳逃走的人和拖着木板的大白鲨之间反复切换。这种快速的穿插营造了一种紧张感。这一处的构图中,右下角的巨大木板占据了画面中主要的部分,左侧的人则显得非常渺小,两者的对比也放大了这种感受。光线不足,使画面非常黑暗,这种模糊黑暗的感觉增加了大白鲨的神秘感,使观众感觉它更加危险。








此外电影中还有许多水下镜头,水面可以减弱光照,同时血液和水花、气泡可以遮挡视线,增加模糊感和混乱感,也达成了与上述相似的效果。镜头的抖动倾斜也造成了不安全感。


这出突然由远拉近的镜头非常有意思。它使画面由近景变为特写,营造了迎面而来的压迫感,更加突出了本就位于中心的人物。配上刺耳的音效,这一镜头烘托了迅速升起的不安。



整体上《大白鲨》究竟如何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评价它的视角。如果以当时的眼光看,《大白鲨》无论从故事、道具还是摄影等的哪方面看,都是比较具有创新性的,而且水平也相对较高,作为一部商业片来说非常成功。然而如果以现在的眼光来评价,由于科技水平的进一步发展,它的特效水平和视觉刺激程度已经比不上新惊悚片。这好像是很多“科技含量高”的电影的必然结局。但其中很多手法的运用,以及它开创的鲨鱼大片“派别”和在社会上的广泛影响,还是使它称得上经典。虽然一件开创性的作品会随着技术的进步显得单薄或落后,但其作为“第一个”的地位永远不会被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