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午的日头下……

后西部时代的西部反思片。二战以后,全美的心理状态正是这部影片所批判的对象。镇民袖手旁观,不断的拒绝、嘲讽、冷漠。唯一愿意死心塌地帮助警官的是残疾人、小孩和妇人。这真的是西部片的时代吗?还是反道德、反“开国伦理”、反正义的时代?
被扔掉的警徽是旧时代的眼泪,the tin star是idealists的标志。资本主义秩序的建立意味着行侠仗义的落幕,当年主动被放逐的贵格会是旧伦理的幸存者。教堂中的慷慨演讲道貌岸然,但实际上效果却是让原本要跟随警长的人低下头颅——调和主义的丑态!所有人都要他跑,但他跑了这个小镇亦将焉傅?
导演技术高强老辣,对叙事节奏技巧的把握十分娴熟。影片时间与现实时间相对应,众多的钟表镜头暗示了这一点。这恰恰延续了自《火车进站》以来电影对现实的入侵传统。弗兰克即将来到时的众生特写构成了对警长的致敬,而夫人在最后一刻跳车则是影片高潮开始的前奏。最后的结局是浪漫性的,近乎幻想——四个人总是没打中警长这一事实反映了这一点。理想主义者的结局自然应该理想化,这也正是导演的立场所需。
正午的日头下是黑暗的罪恶,冷漠的人心被炙热掩盖。
with Eric, Shanghai.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