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烟火----《人生七年》纪录片观后感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人生七年》这部纪录片的拍摄从1964年,到2019年跨越长达半个多世纪,选取了英国各地的14个小孩,有来自富裕家庭的,有来自普通家庭的,也有来自福利院的,基本涵盖了社会高中低各个层次的群体,每隔七年采访记录一次,真实的反映了这些小孩从7岁,到青年,成年,壮年,老年(63岁)等各个时期的发展和变化,生动的记录了一个人一生发展变化的轨迹。短时间内看完后,令我思绪久久不能平静,仿佛自己也跟随这十几个小孩度过了一生,品尝了他们人生的酸甜苦辣,成功失败,起起伏伏,同时也感叹人生苦短。回过头来,庆幸自己还只是处在人生的壮年,余生漫长,还有许多路要走。这部记录片中有太多令我们学习,反思,回味的地方,也使得我深切的感觉到,应该把其中自己感悟的地方写下来,反复品尝咀嚼,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使之对自己的人生进行指导,以使自己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尽量避免重蹈覆辙,以使自己尽量走好余下的人生。
这部纪录片的拍摄本意,是要通过选择不同阶层的人,长时间的记录他的人生历程,来印证英国当时社会阶层的固化(我们现在其实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即一个人很难跳出他自己出生时所处的阶层,然后等到2000年的时候,看看作为英国社会中坚力量的“60后”是怎样成长起来的。巧合的是,我以前在看曾仕强的《胡雪岩的启示》时,里面提到中国传统社会讲“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我当时便感觉颇为神奇,一个人未来所能达到的高度,取得的成就真的在他小时候就已经定了吗?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提升,在社会上的摸爬滚打之后,越来越感觉到这话说的还是非常有道理的。尤其是以前的社会,信息闭塞,知识匮乏,交通不便,一个人除非是通过读书考取功名,否则真有可能一生都没有走出过自己的家乡,一生都在自己出生时所处的圈子里,那可不就真的是“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了,所以以前一直有读书改变命运的说法。令我没想到的是,居然西方社会也有类似的说法,这部纪录片中多次提到的“Give me a child until he is seven, and I will give you the man”这句话,跟我们说的就是一个意思了。看来人类社会有很多的东西还是相通的。
不过,令该片导演没想到的是,随着拍摄的深入,其思维想法也不仅仅局限在考察英国社会阶层固化这一个方面了,导演对纪录片的拍摄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正是导演思维上的跃迁,使得纪录片反映的内容更加广泛,引发人的思考才更多,更能引发人的共鸣。看过纪录片的人,总会从这十几个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或多或少看到自己的影子。这十几个小孩分别是:
富裕阶层:约翰,安德鲁,查尔斯,苏西
这些小孩家境优越,从小就目标明确,经常读金融时报,观察家,泰晤士日报,进入牛津或者剑桥学习,踏入社会后也是上层人士,做律师,做导演,做慈善等等。苏西是唯一个来自富裕阶层的女孩,但父母在她14岁的时候离婚对她影响非常大,早早踏入社会,20多岁时充满反叛,对未来迷茫,但结婚后人生逐渐步入正轨,一生平坦幸福。
普通家庭:杰基,琳恩,苏珊
三个女生都没有步入大学,早早结婚生子,后来有两个离婚,一个早逝。她们的人生有些小的波澜,整体变化不大,女生受婚姻家庭关系影响非常大。这里面的苏珊生性乐观爱笑,第二段感情比较稳定,虽没考上大学但后来一直在大学工作,晚年生活幸福。
尼尔,布鲁斯,皮特,保罗
这几个男生中,尼尔最可惜。他来自教师家庭,7岁接受采访时,活泼可爱,眼里放光。后来因没考上理想的大学,早早辍学,一生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直到晚年才终于稳定下来。布鲁斯寄宿学校长大,目标坚定,充满教化理想,后考入牛津大学,不求高薪去公立学校教书,去孟加拉国支教,40多岁结婚后逐渐稳定,生活幸福。皮特则在大学毕业后,年轻时因在节目中抨击时政退出录制,后自己组建乐队,生活较为平坦。保罗生性比较自卑,十几岁跟随父亲移民澳大利亚,年轻时做泥瓦匠,结婚后兢兢业业,受到妻子的一直鼓励,也是一生比较幸福。
底层家庭:托尼,西蒙,尼克
托尼生在底层家庭,父亲靠坑蒙拐骗为生,托尼也早早辍学踏入社会,想做赛马骑师没有成功,后以开出租车为生。生性乐观,早早结婚生子,儿孙成群,一生幸福。西蒙是唯一的少数族裔,没有大理想,早早踏入社会,在香肠厂打工,与第一任妻子离婚后,与第二任妻子相互扶持,后收养帮助很多小孩,实现人生价值提升。尼克出生在农村,小学是只有一间教室的乡村学校,从小对自然科学感兴趣,目标坚定,后考入牛津大学,毕业后去美国教学,成为教授。有种说法认为尼克是这十几个孩子中唯一实现阶层跨越的人。
纵观这十几个人的人生经历,很难用统一标准来衡量,不能简单的用成功或者失败来概括。西方社会里崇尚自由,讲究多元化成功,对人的评价标准也是多元化的。这十几个人接受采访时,没有一个感觉自己是失败的,哪怕是年轻时到处流浪的尼尔,人生后半段逐步踏入政坛,渐渐生活稳定下来,与这个世界和解,被周围的人接纳。这些人更多提到的还是感觉自己是幸运的,感恩社会,所以这些人晚年基本都是幸福的。从这些人的经历中,我们能够领悟到哪些东西呢:
1 性格决定命运。
这是个老生常谈的内容了,人的命运是个复杂的课题。“性格决定命运”是西方的说法,中国关于命运的说法就更多了。孔子讲“知命论”,所谓“不知命,无以为君子”,讲的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我们在知道自己命运的前提下,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追求,只有这样才能够称为君子;老子讲“复命论”,所谓“复命曰常,知常曰明”,“复命”意思是回归到事物本来的状态,“常”即为自然运行的规律,知道自然规律的人是聪明的;墨子讲“非命论”,说的是人不应该相信命运,敢于冲破阶层的束缚,强调事在人为,人定胜天,非命论不符合历代统治阶级的思想论调,逐渐被后世遗弃;庄子讲“命定论”,强调“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既然知道某些事情无法改变,就将其视为命中注定,安然接受;.......。中国历朝历代的文人骚客们提出太多关于命运的论调,可见命运这个话题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人们热议的话题。
我个人感觉,“性格决定命运”还是有其相当科学的道理,这不是“宿命论”的观点。宿命论把一切都看成天注定的东西,不积极进取,只求被动接受,显然带有迷信的色彩。性格决定命运讲的是:我们面对同样的一个环境,一个人,一个事物,一句话,一件事情,不同性格的人将会有不同的反应,不同的反应将决定他接下来的行动,不同的行动将导致不同的结果,不同的结果将会塑造不同的人生,所以性格决定命运。
如同纪录片中的尼尔,来自中层教师家庭,父母对他期望甚高,严格管教,让他把全部的精力全部放在了学业上,而他小时候也应该非常优秀,逐渐形成了他自视甚高的性情,导致他缺乏共情能力,与周围的人落落寡合,而长期优秀没有碰到困难导致他缺乏面对挫折的能力,他自己成年后也抱怨父母没有教会他除了学习以外的能力,这种性格的人一旦遭遇挫折,后果将非常严重。尼尔成年后没考上心仪的牛津大学,去了另外一所也不错的大学,却只上了一个学期就退学了。可以想象,他在这所普通大学肯定是心里充满了失落感,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无法自我调整,跟老师同学也处理不好关系,最后无奈退学了。退学后,跟父母也产生了巨大的隔阂,不愿再接受家里的支持,现实是自己又缺乏一技之长,无奈从工地搬砖开始,进行了长达二十多年的流浪生活,辗转全国各地,居无定所,经常靠政府救济过生活,以至精神都出了问题。小时候的尼尔在镜头前活泼可爱,眼睛放光,回家的路上蹦蹦跳跳,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却不想上演了英国版的“伤仲永”,我相信大多数看了这个记录片的人,都为尼尔的命运感到惋惜。尼尔的遭遇其实是与他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自视甚高,不切实际,一遇到挫折便自甘堕落,缺乏自我调节的能力,缺乏共情能力,对周围牢骚满腹,又非常懒惰,最后终于一退再退,自甘沉沦。幸亏在晚年的时候,尼尔终于发现自己在政治方面的能力,积极投身于政治生活,谋得一个相对稳定的职位,同时也与自己与父母与周围和解,逐渐过上稳定的生活。
中国有句古话:“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说的是一个人的性格一旦形成,便终生很难改变。一个人性格的形成受少年儿童时期影响非常大,尤其是家庭环境的影响。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尼尔的经历对我们是个巨大的惊醒,前车之鉴,后世之师,我们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还是要始终有个弦绷在脑海中,时刻警醒自己,要努力补齐自己的性格短板。
2教育改变命运
中国的家庭对教育非常重视,因为自古以来就有“读书改命”的说法。在农耕社会,通过读书考取功名,是几乎所有人的梦想,因为“士农工商”,通过读书实现从其他阶层到“士大夫”的跨越是个人乃至整个家族实现社会跃层的最重要的手段。在当今时代,放眼世界各国,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一个人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教育当然也就成了提升个人素质的最重要的手段,各国对教育的投入也越来越大。教育除了获取知识,获取文凭之外,对于一个人的能力,认知,眼界,思维,格局等很多方面都会有比较大的提升,也成为想要实现社会阶层跃升的重要手段。
纪录片中的尼克是实现阶层跨越的重要代表。尼克来自英国偏远农村,是农民的儿子,每天要走好几公里去上学,整个学校只有一间教室。父母应该也没有太高的文化水平,可见尼克的教育成长环境应该是比较差的。但尼克从小对自然科学比较感兴趣,7岁时,尼克说自己长大了要研究月亮,14岁时说自己对物理和化学比较感兴趣,21岁时已经在牛津大学学习了,28岁博士毕业去了美国研究核能。尼克是典型的教育改变命运的代表,从偏远农村,一直坚守自己的梦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成长为大学教授。尼克正是凭借着自己在教育上取得的成绩,以此作为跳板,才开启了人生的精彩篇章。纪录片中来自富贵阶层的安德鲁说过一句话:人无法确定能留给下一代什么财富,但是至少可以确定,一旦给了他们好的教育,他们终生都可以受用。这句话真是人间清醒,这也说明了安德鲁在受过高等教育之后,认知上的巨大提升。安德鲁剑桥毕业后,成为一家大型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一生比较富足。
有很多时候,我会想起,上了大学的人和没上过大学的人的区别。可能就是那短暂的四年时间,造就了很多人一生的差异。对于那些上了高中而荒废没考上大学的人,以前有一句话叫做,高中三年的放纵换来了你一生的卑微。在我们的当今社会,阶层固化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想实现阶层流动,教育肯定是一个最重要的手段。
3 原生家庭对个人发展影响重大。
一个正常的社会应该是橄榄形的,高中低阶层的家庭都占有一定的比例,而且中层群体应该占绝大多数,这也是一个社会能良性发展,协调稳定的基础。纪录片中的这十几个小孩来自社会不同阶层的不同家庭,不同的原生家庭给小孩的成长提供了不同的环境,这也基本决定了这些小孩未来所要走什么样的道路,能取得怎样的成就。这个纪录片可以称得上是大型社会实验,实验的结果也基本印证了节目开头的那句话。
纪录片中的来自富裕阶层的约翰,早就给自己设定好了未来的生活轨迹,要上哪里的中学,要上哪里的大学,要学习什么专业,要从事什么职业,基本在小孩子的时候都已经说了出来,后来的路基本也是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小孩子在节目里说出来的内容,肯定是父母经常耳濡目染教育出来的,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出身社会底层来自福利院的西蒙和保罗,采访时连大学是什么都不知道,也就决定了他们早早辍学,踏入社会,在未来的职业选择上只能从社会底层工种做起,人生取得的成就也就相对有限。
家庭对个人的影响可能是正向的支撑,也可能是反向的束缚,这更多是天生决定的,一个人毕竟无法决定自己是生在帝王将相家,还是生在平头老百姓家。
4 婚姻对一个人的幸福影响重大。
首先,幸福和财富不是一个概念。幸福和财富基本遵循倒U型曲线,前期幸福和财富呈正相关关系,但达到一定程度后,幸福和财富的关系不大,并逐步出现负相关关系,幸福逐渐受财富增加所累。所以一个人一生的幸福程度,和他取得的成就大小,财富多少并不能完全划等号,一般的中等家庭的幸福程度应该是要强于高等,低等家庭的幸福程度。
其次,婚姻对女人幸福程度的影响比较大。纪录片中来自中层的三个女孩,两个19岁结婚,一个24岁结婚。杰基刚结婚时比较幸福,但后来婚姻出现裂痕,一直没有要小孩,离婚后一直靠政府福利救济为生,也没有太多的工作,平时抱怨比较多,采访时甚至与导演发生几次冲突,晚年想要有稳定婚姻,但无奈自己整体条件太差,一直未能如愿。琳恩则婚姻稳定,即使不幸有天生的疾病,早早去世,但在世的时候一直为图书馆事业奉献,为残障儿童默默付出,去世后成立了以她名字命名的图书馆,整体也算幸福。苏珊性格开朗,爱唱歌表演,虽早年离婚,但自己不屈不挠,终于遇到自己后半生稳定的伴侣,事业上在大学里工作,整体也比较幸福。唯一来自富裕阶层的苏西,在父母离婚后曾有过一段消沉迷茫,但在遇到自己丈夫后,迅速调整自我,整个人生进入理想状态。这几个女孩的人生起伏很大程度上跟婚姻息息相关,幸福与否也与婚姻关系重大。中国一直有“女怕嫁错郎”之说,可见古人早早就总结出,女人的家庭幸福与婚姻关系密切。
再次,纪录片中的这十几个人,无论原始阶层高低,无论男女,其实个人的幸福程度都与婚姻有很大的关系。家庭中另一半的鼓励,支撑,包容,对一个人的成长发展,性格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正向如此,反向其实亦是如此。纪片录最后一集,在他们63岁的时候,采访他们时,伴侣基本都会坐在他们身边,一唱一和,我感觉他们都已经融为一体,达到一种共生的状态了。所以说“少年夫妻老来伴”,人生的最后一程,有人陪伴才能更幸福,走的更远。
罗曼罗兰说过:“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这十几个人的一生,其实也是我们普罗大众的一生,可能一生平坦,可能一生曲折,可能一生惊天动地,可能一生默默无闻,可能历尽千辛万苦,可能随意轻松实现......但无论如何,来到世间的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不一样的烟火,我们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呈现最绚烂的光芒。最后还要说一句,健康最重要。实现人生阶层跨越的尼克,在63岁采访时,不幸患上喉癌,饱受病痛折磨。而一生颠沛流离的尼尔,晚年平静的生活在属于自己的乡下房屋中,身体健康!
2024.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