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豪侠》--时代不再需要张彻式的吴宇森

张三是一个隐匿市井以刷马为生的绝世刀客,据说,打败了张三,就可以归隐江湖了。但是,找张三比武的人却很少,是江湖中人自觉不敌,还是张三的底细少有人知?
张三有两个朋友,一个叫高朋,一个叫青衣。
张三本不认识高朋。
高朋是江湖第一大庄,高家庄的少主。
高朋在新婚之夜,被仇家白忠堂灭门,高朋仗从人拼死救护,负伤出逃。
张三欠高朋一个很大很大的人情。
张三也本不认识青衣。
青衣是一流的剑客,九流的杀手,找青衣杀人的人很多,但青衣从没有做成过一单生意。
张三和青衣相识相知,是因为女人和酒。
他们相识,是张三趴在青楼的墙头,偷听青衣的女友弹琴,而他们成为知己,却是因为常在一起喝酒。
张三、高朋、青衣,三个年轻人,张三和高朋是好朋友,张三和青衣是好基友。
三个人都有各自的理想。张三的理想,就是隐匿市井,过属于张三这个极普通的名字的普通人的生活(就像另一个类似的名字,江阿生);青衣的理想就是做成一单生意,能拿到杀人的佣金,证明给女友看;而高朋的理想当然是复仇。
直到有一天,张三为还高朋的人情去杀白忠堂,青衣也因与张三的基情慨然同往,而青衣还要实践做成一单生意的理想,而这单生意的雇主却是高朋。
这是高朋、青衣要实现理想的一天,也是张三放弃了自己理想的一天,那么,高朋、张三、青衣、白忠堂,都该怎样去厮杀呢?
这部极具邵氏风格的古装武侠剧,却是从邵氏出走的邹文怀创立的嘉禾出品的。
这个极具古龙和张彻风格的剧本,却是初出茅庐的吴宇森创作的。
但时间已到了1979年,大银幕上,武侠片已不再是邵氏和古龙的时代,这个时代,娱乐至上和新浪潮冲击的香港电影,需要的已不再是一个成为张彻的吴宇森。
吴宇森自己说,这是一部失败的电影,创作上的自己野心太大,也没什么票房。
彼时,当雄心勃勃的吴宇森能独立拍片的时候,他首先想到的是向黑泽明致敬,要拍《七武士》、《用心棒》一样的电影,同时,要把从老师张彻那里学来的发扬光大(主要是双男主基情+阳刚暴力),所以,这部片子叫《豪侠》。
《豪侠》是一部被时代的洪流湮没的电影,但对吴宇森来说,正是因为拍这部片子时的野心,奠定了他以后的创作基调,可以说,换上时装,就是日后的《英雄本色》、《喋血双雄》了。
这部电影,有古龙式悬疑反转的故事情节,同时,人文风格浓郁,以一个“情”字推进全片,亲情、爱情、友情、人情、基情,吴宇森都想去阐释,秀美的镜头语言,也区别于邵氏其他的武侠片,所以,吴宇森说自己野心太大。
可见,一个出色导演的成熟过程,就是越来越能驾驭他早期作品所体现出来的那些原始冲动,那些野心,而没有这些东西的导演,可能也就只有早期作品了。
本片的武戏,在1970年代末的时候,邵氏的武打风格已经乏善可陈,这种风格在《蛇形刁手》、《醉拳》之前的《鹰爪铁布衫》已达巅峰。《醉拳》之后,大银幕上,思远影业,元家班风格的动作设计风头正劲。不过,我们也依然能够看到本片的动作设计想竭力求新,所以才有“睡刀佛”的角色,但毕竟,大势已去,并且我怀疑这也有可能是从《醉拳》来的,但弄成“醉刀”也实在不讲究,而“睡刀”就有点意思了。最后“睡刀佛”,是死是睡,也分不清了,也无需分清。就像那《镜花缘》中的“无民国”,把死了叫做“睡觉”,活着叫做“做梦”。
本片主题歌《豪侠》,罗文演唱。
“……无端相见又离别,湖海奔波各有命运……欲抛铁剑,只叹我未能,乱风凄雨,几许怨愤”。
《豪侠》之后,失落而苦闷的吴宇森要开启自己的时代了,也是香港电影的新时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