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往事干杯,与过去和解,人终究还得往前看!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年少日记这本电影风评很好,今天我看过也觉得它确实名实相符,是近年来难得的佳片!
电影讲了个什么故事呢?是本片主角郑有俊老师从他所经历的原生家庭童年阴影中走出来的故事。
在一般人的认知里,原生家庭往往是那种贫穷、父母对子女进行压迫榨取的家庭,但我认为,一个家庭如果存在问题,给孩子的成长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它也一样可以被称之为“原生家庭”。
郑 sir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父亲是资深大律师,而母亲是是家庭主妇,家里能住得起大屋,请得起菲佣,还可以给学校慈善基金捐款,那家里的经济条件自然不差。虽然不是大富大贵,也是妥妥的中产阶级。
但电影的开头就给 人很压抑,因为家庭里有兄弟两个孩子,一个聪明些,一个笨一点。聪明一点被父母看重,被父母宠爱,甚至还要被送到贵族学校去读书。而笨的那个哥哥,则被父亲打骂,母亲也以他为累赘,甚至还说如果夫妻离婚一定是笨小孩的原因。
造成这一切的根源,是那父亲认为棍棒底下出人才,不行就打得你行!所以他的教育方式是简单粗暴的,不是嘲笑,就是打骂,在他这边里,笨哥哥听不到任何的鼓励,唯有逃也逃不掉的压力。
就连最后的乐土可以让他大声吼几声的房顶也被大人发现,结果又被母亲骂。
在哥哥幼小的心灵里,这一切都是因为他的“笨”。
郑有杰,不如郑有俊!除非长得俊,他可不是人“杰”。
当最后一根稻草压下来的时候,孩子认为,家里已经没有他的位置,父母加上弟弟才是最完美的家庭,于是他选择了“离开”,永远的离开。
惨剧发生后,家庭分崩离析了。母亲离父亲而去,好好的一个家就这么没了,原来所有人误以为的岁月静好就这么一去一复返。
弟弟最终也没有长成父亲最希望他长成的样子,没有当律师或者医生,而是选择了那个笨哥哥曾经想要成为的老师——sir!
但童年的阴影依然笼罩在每个人的头上,主角会莫名地盯着街上酷似母亲的女人看,与父亲不亲,甚至内有心结,即使和自己喜欢的女孩结婚后,在妻子怀孕这么高兴的事情上却无法承担一个做父亲的心理准备,最后两个人无奈分手。
他无法走出来,但一直在努力走出来。也许是父亲的离世,他从父亲的女助理那里得知父亲也曾经无比怀念那个笨哥哥时,他终于跟过去的事和解了。
虽然这个和解来得有一些突然,但电影的最后给观众一个温馨的结尾。郑 sir,他被他班上那一群孩子所接受,他愿意去帮助孩子们,而孩子也愿意接受他的帮助。
有时,帮助他人,亦是成就自己!
故事看完,我洒了几粒眼泪,同时有些许感慨。
如今身为人父,孩子的教育亦是压在自己头上的一座大山,要不要管、怎么管、管到什么样的程度,讲真的,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认知。这事只能自己体会,别人的经验作不得数。正如电影所演,人终究得和自己和解,千万不要精神内耗。
1、东亚怪物房不是浪得虚名, 我们的民族和文化传统给了我们如此大的压力,家里没有矿,有且只有人矿,比得就是谁比谁更努力,谁比谁更辛苦。
在香港,哪怕是资深大律师的孩子也得接受精英教育,学英文、学钢琴,考出好成绩,否则就会有阶层跌落之虞。
怎一个“卷”字了得。所有的奖励都是考出好成绩的奖励,而不是这个家庭本应该就有的休闲。
压力之下,没有哪一个人的心理是健康的。
不要说电影里,就在我自己的周围,这样的惨剧每年也能看到一些传闻。
2、人要想通,尤其是父母。
我家的孩子因为上高中后成绩不理想,排名靠后,我们也很焦虑,生怕孩子考不上好大学,以后找不到好工作。可是来来去去,大家最后都不开心。
后来我想通了,人生路很长,孩子自己开心就好,我们何必庸人自扰。
现在农业技术已经很发达了,现在还有无土栽培,人工养殖,以后吃饱饭没有那么难。在生存无虞的基础上,不妨放松些,不一定要去追求世俗意义上的成功。
作为父母,能让孩子健康长大,就很好了,何必一定要让孩子成为所谓的“人才”。我看美剧或者日剧,人家父母对孩子可没有那么高的要求,一定要一代强过一代。
2、对自己的家人要更好一些,多花点时间在亲人身上。
人自己和自己和解,不纠结。想法简单一点,反而没有那么多的心思。当年物质匮乏的时候,目标就很简单,选择也没有那么多。努力就去做就对了,一条路走不通,就走另外一条路,条条大道通罗马,现在也不觉得当年那些成绩差的同学过得不好。
大家都在自己的人生路上走出了自己的人生路。
努力爱自己所爱的人,没有什么人或者事情是比家庭更重要!
钱随时都可以赚,但千万不要“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养而亲不待”!不要给自己留下遗憾。
就如本片中的的这些人物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