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痛,只有当姐姐的才知道。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姐姐”,是最近被频频提起的热词,当《我的姐姐》宣布定档的时候,身为姐姐的我也不得不对这部电影好奇了起来。此前从来没有提过的“姐姐”概念,似乎也被人们重视了起来。

作为一个姐姐,特别是中国传统家庭里的姐姐们,想必都有很大的共鸣,就好像天然就有一种牺牲的特质, 那句“你是姐姐,大的就要让着小的”,已经让我听到窒息, 甚至在性格的深处,就有一种“好的就不应该是我的”的错觉, 身为两个弟弟妹妹的姐姐,在与人相处的时候,也会让人三分,养成了一种“服务他人”的习惯。

在出生前,爸爸妈妈就已经取好了弟弟的名字。90年代计划生育的时候,跟着大肚子妈妈的屁股后面跑, 后来长大成人,去参加弟弟妹妹的家长会,俨然是家长的角色。

这都是在整个社会大环境,以及家庭氛围中渲染出来的女性角色,有些痛,真的只有当姐姐才知道。所以可能在看姐姐题材电影的时候,才会有一种莫名的冲动和渴望, 希望安然能够代替中国的所有姐姐,从这样传统的桎梏中逃离出来。

然而,安然似乎并没有做到, 在看完电影的时候,我必须承认我非常不喜欢这部电影。我跟朋友说,它是披着新时代女性的衣服,但是还是封建思想的内核, 最后安然带着弟弟冲出寄养家庭,到大马路上踢皮球的时候,还真不知道看了个啥。

就跟很多热评讲的一样: “它本可以是《何以为家》,但它选择了《以家人之名》。” “21世纪的女性回归自我了吗 没有” “太多人叫女性认命了,现在甚至女导演也如此……”

是的,全片安然都表现出了一种“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气质。在全家人的催逼她养弟弟下,她摆出了一副瘸子的样子,暗暗讽刺当年父母为了生二孩,不惜把她说成瘸子。甚至父母在她高考那年,悄悄把她的志愿从北京的临床专业改到了本省的护理。

她已经为弟弟付出了这么多,如今父母死了。她又要养弟弟,这难道不是要搭上她的后半生吗? 似乎她在这个家里的意义,就是为了弟弟而已,所以她拼命地备战考研,要去北京,离开这个拖油瓶,自打一开始,她就没有想过要养弟弟,或许正是她如此桀骜不驯的人设满足了所有人对她的预期。

然而当她开始服软,拉着弟弟的手离开领养家庭的时候。所有人都觉得她不应该这样,她应该维持一贯的人设,成为新时代独立女性的标杆才对。我刚开始也是这样想的, 因为一旦走回了老路,她不是变成了另一个姑妈吗?

说到姑妈,有人说她就是“两代人的悲哀”一点也不为过。她的全部身心,似乎都投入了这个家庭, “我是姐姐,从生下来那天就是,一直都是。”

幼年时,家里条件不够,她放弃去西语读书的机会,给弟弟去读大专。长大了,她放弃了去俄罗斯经商的机会,跑回家照顾弟妹和侄女。老了,她又要照顾瘫痪在床的丈夫,弟弟去世操持丧礼,甚至还想要照顾安然的弟弟。

她为这个家操碎了心,所以她理所当然地觉得:姐姐,或者女性就是应该如此。她成为逼迫安然的主要角色,这也就应验了往往是女性逼迫女性这样的一个怪圈。

在深夜时,她也会看着年幼的照片惆怅:“那时候真年轻。” 看着和屋子格格不入的蒙了尘水晶灯,透露出疲惫的眼神,其实无不是对自我身份的重新思考:
我究竟是谁?我这么做有意义吗? 所以她在那个阁楼上,看着套娃才恍然大悟地说了一句: “套娃也不是非要装进同一个套子里。”

这句话就是这部电影的真意,无论是在过去还是在现在,我们其实都处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大环境里, 但我们不必去按照别人期待的那么活,我们可以拥有自己选择的权利。你可以活出不一样的天地,不用在意别人的看法,这句话或许也是对所有女性,更是对所有人说的。

不同时代的女性似乎都背负着不一样的历史任务,曾经女性被要求牺牲,就像姑妈一样无条件付出,也像那个片中的高龄产妇一样,就算安然拼命对孕妇大喊:
“你再生会死的,你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担架上的孕妇都已经上气不接下气了,却还坚持着: “我要生。”

纪录片《独生子女国度》中的女导演,就不得不放弃自己学习的机会让给弟弟,提早进入社会, 甚至在那个计划生育的年代,多少女婴胎死腹中、被抛弃,在饥寒交迫中死去。这都是那个时代女性的表征:被遗弃、被忽视、习惯性牺牲。

然后到了21世纪,在这个时代,所有人对女性的要求发生了改变。女性自己也意识到了,我需要“站起来”, 于是就出现了如今同样女性对女性的苛责:你必须要站起来、你必须要遗弃弟弟、你必须拥有自己的生活……

这不能说是重蹈覆辙,我更想说它是一种螺旋上升。但时代进步了,为什么女性苛责的还是女性,为什么女性还是没有自己选择的权利呢?
作为一个姐姐,我虽然不满意电影的结尾,在看电影途中,我看见安然送弟弟上幼儿园,我连看她弟弟的背影都几乎想流泪, 因为我想到我的弟弟,我不忍心让他孤零零地去走人生的道路。

我想很多姐姐,如果真的遇到这样的情况,是不能完全割舍掉弟弟的,只不过在电影这样虚构的空间里,过过嘴瘾。不是自己的弟弟,不是自己的家庭,所以才急于去抛弃些什么,可能是弟弟,可能是家庭,可能是自己肩上沉甸甸的责任,或是为曾经那个遭受不公的自己打抱不平……

但就像编剧游晓颖说的:
“告诉女性应该怎么做,是不公平的,因为你没有处在那个女性所处的位置上,你没有面对她的那些矛盾和艰难。” 所有的女性,无论你是选左还是选右,都会有人来告诉你,你应该怎么生活。” 但我们从剧本到电影,我们都不是希望教女性应该怎么生活。 哪怕今天你坚强了99%,你有1%的软弱,我们接受。哪怕你软弱99%,你今天想要挣脱一切,我们也接受,我们想要支持。 所有的人都应该有自己的选择,去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命运这种东西,不是说我拍一个爽剧就完了,生活总会伴随着很复杂的意味在里头。”
重要的不是支配,而是支持,

所以希望每一个人都能不遗余力地支持每个姐姐,去做任何她们想做的事情。因为我真的希望每一个姐姐、每一位女性都能拥有自己的生活,这个生活不是被赋予意义、不是成为他人的发泄出口, 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是真的为自己想要的东西,不退缩和犹豫地勇敢争取,无论是弟弟、家庭,还是学业、事业和婚姻……

所以安然最后有没有走回姑妈的老路呢?我想是没有的, 她和弟弟相处的过程中,或许意识到了爱和责任,那是曾经的父母没有给予她,也是她未曾感受过的, 如今她感受到了,所以要去实践。

所以才有了电影的那句slogan:“你的命运,与我有关。”
我不觉得那是一种道德绑架,反而是安然的一种觉醒。你不能说,对于家庭和个人的奉献就丝毫没有价值,只要我们想清楚了、做了决定,可以承受后果, 那么我们的决定与任何人都无关,只与自己有关。

也像导演殷若昕说的: “我们没有去苛责哪一代的选择,我们要相信每一个人是独立的个体。安然是一个强者,她不可能像姑妈那样走老路,因为已经是新的了,不再在一个套子里了。可能人生后来更艰难,但是安然一定是一个坚持自我的人,她不可能会放弃的,但是平衡点是什么?怎么会处理?我们是想传达给观众的。”

这个电影的结局,或许就不是一个悲剧,而是一个提醒。提醒所有的姐姐们,都能在家庭和个人、社会和个人中找到自己, 而不是被时代浪潮一路推一路走,以致于偏航,漂流到一个无名氏海湾, 不知道自己为何而来,也不知道该往去往何处。毕竟,生活都是自己在过,人生终究要自己负责。

最后,我想抱抱每一个做姐姐的女孩:有些痛,不必硬扛;有些路,不必一个人走。你可以喊累的,你也可以歇一会儿的,眼里,别装满了别人,却丢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