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谁杀死了教室里的老师和教室外面的学生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到最后,凶手也没有出现,真相也没有大白。
很多时候,生活中那些匪夷所思的事情既没有谜底,也没有答案。
《教师休息室》的节奏无疑是近年来德国电影中最好的一部,其营造出来的悬疑紧张感不亚于罗马尼亚导演克里斯蒂安蒙吉的《核磁共振》。 女主角焦急的背影和她略显紧张的面目特写成为所有信息素的载体,向观众一遍又一遍地拷问着,到底是谁是这一切的始作俑者。
我们究竟有没有办法彻底摒弃一个人的种族,性别,信仰,家庭背景,甚至面部的五官特征,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以最纯粹的视角去审判一个人的行为是否触犯了法律和系统里的规章制度。这个问题从影片的第一幕直到最后,小男孩奥斯卡被抬出教室,一直被导演死死紧逼着放在所有观众的心头上。
从女主角细微的表情变化中,我们被摄影师强迫着去感受她不动声色却翻江倒海的内心世界。
电影的一开始,女主角为了查明事情的真相在自己的电脑上安装了摄像头,她的一个无心之举却搅得整个学校鸡犬不宁。同事们,学校的领导,被怀疑的学生,被举报的同事,费尽心机报道事件的学生们,她们无一例外地尝试挖掘出事情的真相,不惜一切代价将焦点放大,将女主角订在道德的十字架上。她们无比在乎那些漩涡中的谜团,唯独不在乎女主角的心境和最初的善意之举。
我在想,生活中我们有没有多少次因为自己的善意之举而被周围人误解导致轩然大波的情况。就像一只南半球的蝴蝶不小心飞到不属于她的领地,北半球的冰川开始融化,赤道附近的火山开始喷发;热带雨林开始洪水猛兽,日本的地震带开始发生剧烈的海啸。
(《教师休息室》代表德国提名第96届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实至名归。)
究竟谁给了我们资格去审判他人的善意之举:
导演故意放大周围人对女主角行为的揣测以及尝试挖掘她背后的动机。这是人性最自私和荒谬的地方。明明是我在尝试帮大家解决问题,到最后所有的矛头都指向了我,我的存在为何成为了众矢之的。一切的指向,一切的怒火最终都必须要以牺牲我的代价来平息所有人的情绪。而我不得不让出我存在的价值,而去成全其他人在事件中扮演的普通人的角色,就好像我是这出戏的作者,我才是那个布局的人。可到最后,我依然没有解释的机会,因为我的善良,我要救我的学生于水火之中,哪怕我的学生打我,扔了我的电脑,我也不能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受害者的形象。
其讽刺意味直接拉满。
看到这里我不禁又想读一遍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以及卡夫卡的《审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