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节我们为之驻足的台阶,终将会出现

又一部尔冬升导演监制的电影,与《白日之下》相似,它们都是一柄划开滤镜的利刃,卓亦谦导演的《年少日记》想要点出的主题很多,青少年心理健康、父母对子女的过度期望、成年人世俗的刻板印象、原生家庭的影响、家庭暴力等等。
影片因为一封没有署名的遗书,让中学教师想起了自己曾经经历的童年往事。

对我自己而言,这也许是一部关于“落差”、“偏见”和“遗憾”的电影
——【这部影片是充满“落差”的】—— 从导演开篇就用视差吓我一跳的那一刻开始,我的心里一直有一种失重的落差感。 纵观全片我落差感最强的其实不是少年的坠落,反而是男主最后一幕登上天台的片段,郑老师在爬楼梯上天台的途中,向楼梯下回望的眼神,充满了落寞。 观众仿佛能藉由这个眼神,体会到有杰一步一步踏上天台的绝望。 “至少5层的楼梯,至少90节的台阶,却没有一节让有杰觉得值得停留”

这种落差感,也体现在导演的镜头语言里。 前半段用了非常多手持镜头,不论是主观镜头还是客观镜头,通通手持,带给人一种绝对的临场感和动荡感。 但在男主跟父亲敞开心扉、将内心的秘密交给爱人的一刻起。 镜头突然安稳了下来,在仔细回味之后,我发现那一刹那,透过镜头的稳定,仿佛我的内心也跟随主角一起stable和peace了起来。这是一种非常有魅力和互动感的沟通语言落差。

——【这部影片是充满“偏见”的】—— 仿佛银幕中的眼睛里都充斥着偏见, 班主任为学生定义了取向,遗书笔者有男朋友就一定是个女仔,可是,真的一定是吗? 妻子为丈夫定义了角色职责,怎样才算面对下一代的“准备好”? 老师为学生定义了学习效果不理想=不够努力的等式,这等式真的是唯一解吗? 父母为孩子定义了成功,走父母认为正确的路,才叫成功吗?所有人都要擅长这种所谓的成功吗?当每个人都为了这种成功碰的头破血流,最后都站在了同一个台阶上,我们还能辨别“成功”吗?

——【这部影片是充满“遗憾”的】—— 影片中角色大抵都是被遗憾笼罩的, 年少的遗憾,成年的遗憾,迟暮的遗憾, 求学的遗憾,工作的遗憾,婚姻的遗憾,

遗憾的是整个世界的漠不关心,遗憾的是成人世俗的刻板印象,遗憾的是我们可能未曾意识到的“没有一个人生来就带着歉意”,“人只要出生、活着、徐徐老矣,就已经足够了不起了” 但最后一幕班主任和学生的并肩长谈,我想应该是导演在倾诉对于未来的期盼。 哪怕抱憾常有,我们也总有抛开遗憾的那一天, “那一节我们会为之驻足的台阶,也终将会出现”

好的电影,会带你用另一种视角,去抚摸你熟悉又陌生的世界,它的落幕也许从来不在电影院里,在你走出电影院之后的人生里,你可能会不止一次汲取它的美,吸收它给你提供的养分。 一句台词,也许会在你心里叩访往日涟漪, 一个片段,也许会让你对当下的处境释怀泪下, 一个角色,也许会成为你逆境独行时的知己良朋。 电影的英文名是time still turn the pages,我想影片中的角色,最后应该都对自己的过去翻篇了吧 也许只要年轻电影人一直坚持,时间真的可能会改变些事情吧,电影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