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辣滚烫》:希望每个无法成为野兽的“杜乐莹”们,都会赢一次!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在日记里,波伏瓦叮嘱自己:“不要做德·波伏瓦小姐,要做你自己。不要去追逐外界强加给你的目标,不要去盲从既定的社会结构。对我有用的东西才是有用的,这样就可以了。”
——《成为波伏瓦》
38妇女节,想想总觉得该写点什么(虽然发布时已经过完了),于是想到春节档看过的一部女性导演的电影——《热辣滚烫》。身边真的有女性朋友,是出于“女性导演的电影还是要支持一下的”动机走进的电影院,尽管她在看完之后觉得不过如此。
我不是出于这个动机去看的,看完后和她的观感也大不相同。我是在过年期间一个人去影院看的《热辣滚烫》,彼时因心情动荡写的2000多字,并不完整,后来就搁置了,趁此机会,正好把它补完吧。
其实在进影院前,已经看了一些相关的长短影评,有好有坏,因此没有抱过多的期待,也做好了可能失望的准备,尽管我花了近几年来最贵的票价……

看完之后的第一想法是,如今的很多营销号真是烂到家了!只会找些吸睛点一个劲地带节奏,难怪原本冲着营销去看的观众,会得出和预期不符的观感,并给出大大的差评!
因为《热辣滚烫》并不是“大女主逆袭”的爽文叙事,在我看来,和翻拍的日影《百元之恋》的内核也并不相同。而就我个人而言,对《热辣滚烫》传达的很多东西,有很高的、远超出于我预期的共情度。
那我在这部电影里,都看到了什么呢?
契机和转变
“减重100斤”的标签,很容易让人产生“减前loser,减后winner”的转变,但贾玲饰演的杜乐莹,在减重100斤的前后,从外在层面来看,好像除了体重不一样外,很难再看出其它方面天翻地覆的变化。她说话还是和之前一样,是轻声细语的;她的处事态度也依旧是不咸不淡、不争不抢不激烈的。
那减重100斤的契机是什么呢?
是「自杀未遂」。
真心总被辜负,善意总被利用的杜乐莹,在狂风暴雨的夜晚从楼上一跃而下,然而想快点死掉的她,最终迎来的是雨过天晴的朝阳。
镜头没有拍她怎么爬起来回的房间,拍到的是她站在镜子前伤心欲绝地痛哭:“好疼!好疼!怎么一点伤都没有?”
因为伤不在身体,都在心上。
而不如意的人生,好像是连死都是不能如愿以偿的。
多么让人绝望!
可是,寻死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没有代价的伤害
开篇的杜乐莹,以肥胖、嗜睡、懒惰、不修边幅、啃老的姿态被呈现到观众面前,不知道此时有多少人已经产生了道德审判:好好的人为什么不去工作?为什么能心安理得啃老几十年……
在世俗评价体系中loser化的乐莹,更因为说话总是轻声细语,缺乏攻击力,看似成为了人人可捏的软柿子。

我不知道心理学上“讨好型人格”的确切定义,但至少在我的理解中,她不完全是。
毕竟她还会对着“热心”帮她找工作的妹妹说不要,对着义正严辞指责她啃老的妹妹骂SB,对着绿了她还要求她当伴娘的闺蜜说WC,对着都把钱收了还问她“3万块钱和赢一次哪个重要”的虚弱男说赢一次吧,对着想要性骚扰她的店长重拳出击……
她有自己的想法,也不怕和人起冲突,但比起有目的的讨好,很多时候更像是不想计较、无所谓了的妥协和淡漠,被伤害了就被伤害了,事情不都已经发生了么?难道非得报复回去么?报复成功了会得到快感吗?
所有人都不能容忍伤害,但不是所有人都想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地报复回去,也有不想和烂人烂事纠缠的选项。
我眼里的杜乐莹,大致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可这样一个从不想伤害别人,被伤害后也不想报复回去的“好人”,却经常被辜负和利用。
这大概因为,所有人都知道:伤害一个好人或者一个loser,是不用付出什么代价的!
辜负和利用
乐莹的亲妹妹乐丹,在摄像机前理直气壮地指责她啃老、不像样,更能在有求于她的状态下,照样因为被说出黑历史而对她拳脚相加,照打不误。
乐莹的男朋友和十几年的闺蜜,背着她乱搞、怀孕,还光明正大地求她去当伴娘,好掩盖自己当了小三又染指闺蜜男友的道德污点。甚至在这件事里,闺蜜最担心的是自己的风评,而不是对自己“十几年亲闺蜜”造成的伤害。
酒后乱性的一夜情对象昊坤,堂而皇之搬进她的出租房,坦然享受她日复一日地付出和照顾。不仅是跟人表示他们没有多余关系的臭渣男,更是嘴上叫嚣着要实现梦想,却在现实面前豪无挣扎瞬间妥协的满嘴跑火车的双标男。(说实话这条线看的确实很无聊,或许是为了“拳击”这条线索吧。)
在电视台工作的远房亲戚豆豆,以帮着表姐找工作的名义,实则是为自己顺利转正,“真情实意”地演了好久的戏,又在最终目的达成时,说出一句句看似轻飘,实际效果却堪比利刃剜肉的“大实话”:就她这样没有点我能找她么?
而这一事件,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也是所有事件里,让我最生气的一件,并且写的时候也还是很生气!
除了能共情女主听到这些赤裸裸的利用话语时的巨大绝望,更生气于两人之间巨大的“不对等”!
那是一种我捧着真心想帮你一次,哪怕违背自己的意愿,做足了心理建设来做一件我根本不想做的事,可你却从头到尾只把我当做一个“可利用资源”,甚至还想无底线地、不顾我死活地最大化使用。
而在利用完后说出的话,看似毫无重量,内心强大的人说不定真的就当个屁放了,可是在捧着真心带着真诚的当事人面前,则会带着真实的巨大“痛感”和难以言喻的“绝望”!
也是在这件事之后,她选择了跳楼。
这些一个个看不上她的人,却不停地在向她索取价值,从她身上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这才是让我最生气的点!
向更弱者索取的人,到底凭什么觉得自己就是强者了?!未免也太可笑了!

报复才是对的?
自杀未遂的杜乐莹,重新爬起来之后,选择的是拳击,而不是报复。
现今普遍的爽文叙事里,被辜负和伤害的人们,最好是一头钻进世俗的框架,然后功成名就、发财致富,狠狠扬眉吐气一番才好!
但现实从来都不会这么容易,而不选择报复的理由,或许也可以从其它视角来做出解读。
就拿我最讨厌的亲戚的那段来说吧,这一段如果换个视角,那么在表妹的叙事里,大概率是这样的:世界不过是一个巨大的资源争夺库,这件事我不做,也会有别人来做,那么为何不能被我利用一下呢?不过是为了节目效果,大众的忘性这么快,只要你不那么“矫情”,那这件事就是“多赢”!
“就算我不做也会有别人做”,这样的叙事,很容易让利己主义者们心安理得,也很容易让被剥夺者无从责怪,甚至还要怀疑一下是不是自己的问题:也怪自己识人不清吧?嗯?什么鬼?
总而言之,世界变得让人难以交付真心,却又责怪人们不再互相信任。
但或许也是因为带着这样的理解,减重后的杜乐莹,平静地回到父母和妹妹身边帮忙,平静地跟昔日闺蜜和男友擦肩而过,平静地跟不算前男友的男性闲话家常……
没有黑化的“杜乐莹”们
影片后面的重心放在了杜乐莹练拳击上,想打比赛是目的,减重是手段,所以“瘦下来”甚至不是表达的重点。
没有逆袭,没有报复,没有伤害,没有和过去的一切纠缠不清,没有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没有黑化的杜乐莹,找到了另一条生存路径:找到一件自己想做的事,然后坚持下去!
看到这里的时候,脑海里不停闪过《无法成为野兽的我们》里的男女主角的台词,总觉得他们很多东西是共通的,但我很难解释得清。

杜乐莹喜欢拳击的理由很简单:人和人都打成那样了,结束了还能抱在一起。也许她需要的,一直都是这样单纯的关系。
减重的过程自有一定的燃点,毕竟100斤是实打实的肉身献祭,但也仅此而已,没有更多了。因为杜乐莹的“赢”,哪怕在拳击这里,甚至都不是世俗意义上的“我要打赢这场比赛”,而只是“我要打完这场比赛”。
如果“一个亿”的小目标可以,那么为什么“仅仅打完一场比赛”的小目标不可以?为什么在世俗层面上,前者就更容易被认可?前者才是成功者的叙事?
固然人生逆袭的剧本看起来更有燃点,更有激情,但是寻找另种途径的方式,就一定显得更低级么?
找到其它自己发自内心想做、并且能坚持下去的事,从纷纷扰扰、备受伤害的人际关系中脱离出来,就要被认为是逃避现实吗?
至少在我看来,并不是如此!
因为真实的人生,并不是人人都能手握所谓的大男主、大女主剧本,并不是每个人在宏大叙事里,都能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甚至慢慢会发现,有时候连守住自己都很不容易,而是要在生活的很多时刻,变成那个我们并不想变成的“傻子”或“野兽”。

而电影中的杜乐莹,虽然不是逆袭成功的人生赢家,但她至少守住了自己,守住了自己的善良和平静,而我觉得,这就已经非常难得了!
所以,就祝每个“杜乐莹”们,都能找到不用“黑化”、不用强行适应规则、就还是做自己,也能生活下去的方式吧,并且偶尔能“赢”!

女性导演贾玲
在很多事情上,我一般不会先从性别议题的角度去思考些什么,很多时候甚至觉得自己是刻意规避了这一层面的思考,因为必定不会愉快!
从《你好李焕英》到《热辣滚烫》,贾玲的2部电影之于我,看下来的观感基本是一致的:剧情不算出彩,但胜在情感、胜在表达、胜在真诚,胜在我都能强烈的共情到其它层面的表达,胜在我能从中得到很多力量和治愈。
身边朋友给的反馈好坏参半,有觉得这不像一部电影的,有觉得这是春节档最佳的……时至38妇女节的节点,自媒体上也看到了不少针对电影讨论的“当一个女性决定改变/锋利”等等之类的内容。
我想,这些都已经为“我们为什么需要女性导演”这个问题,给出了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