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构他者与认同维系:荒岛余生电影中Wilson一角的寓意

最近在写认同相关的论文,读到王明珂大师的著作《华夏边缘》,里面的观点大致是一个族群是通过边缘来界定的。王明珂还有一些文章阐述了认同的相对,他认为族群和文化是无法单独存在的,换句话说,没有他族就没有我族,没有他者就没有自我,没有边缘就没有核心——我想这与镜中我又有部分异曲同工。
我写的论文关于外省人在台湾的饮食文化,事实上“外省人”一词就是相对的产物,它不会凭空诞生,而是与“本省人”的比较下被生产的一个概念。
写到这里时,我突然回想起早年前看的的电影,汤姆·汉克斯主演的,他在岛上创造了一个虚构的他者——一个排球,并起名叫Wilson,我想这个桥段或许是无心栽柳也可能是有意为之,但都折射出一个潜在的观点,即人是在与他者的互动中被定义,如果没有Wilson,Chuck也将不复存在,因为他与人类社会的联系会随着时间、环境逐渐消解。一个明显的地方就是Chuck有了Wilson之后,言语不再是自言自语,而是和Wilson“说”。
在Chuck最终离开小岛时,Wilson离开了他,意味着Chuck不再需要一个虚构的他者来维系自我的认同——但Chuck身在戏中并未意识到。当然也可以理解为Wilson是荒岛生活的象征,毕竟它的形象也是源自血液、图腾、火焰一类原始的意象。文无定法,我这里只是提出一种或许可以自洽的解释。
© 本文版权归作者 草莓秋千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