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肥营销”不是原罪,女导演贾玲是《热辣滚烫》的原罪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电影的视听节奏以及叙事上都有所缺陷,这不可否认,科班出身也拍不好,非科班技术上一般太正常了,且电影完成度较高。
演技方面,我也认同她前面的表演不好,过于低声下气,并没有把讨好型人格刻画的非常到位,更像是故意含糊不清,压低放低声音。
以及配角人物设计有一点点单一,但一闪而过并不明显,mv式剪辑有至少三段,我理解这种处理,节省时间和叙事设计,快速略过不必要过场,推动剧情,把气氛往上推,但确实多了一些,观影上审美疲劳,让人出戏。

但转折部分的出租房全景设计埋下伏笔的设计,和最后的收束都说明她有想法,且真诚。

但说真的“看到自己(的伤口)”“为自己活一次”即成长这个主题她表达已经较为出彩了,因为前面她的退让,忍受,沉默,到中间“我好疼,怎么没有伤口呢”,到最后“看心情,我不喜欢吃牛蛙”,说真的,这些剧本上设计的细节是触动人心的(尤其是现实生活常处于被动的人的内心)。
我承认她在电影技法上的稚嫩,但我也非常开心有一位女性导演可以表达出真诚的声音,且获得很多人的喜欢,因为比起杨荔钠,滕丛丛,邵艺辉,以及以前的李玉等有强烈女性意识表达欲望的新生代内地女导演女编剧来说(她们很好,但声音还是有所局限),贾玲这种雅俗共赏,男女老少皆可的电影难道不激励人心吗?
(ps:我18年看得《百元之恋》,确实忘记很多内容,但是我依然感觉这两部电影在人物设计,主题内核的表达上还是不同的,一子是丧文化中典型的麻木形象,但主题上和命运和社会做一种只属于自己的对抗,阶段是从麻木到抗争;乐莹带着一点讨好型人格,在社交中总是抹杀自己的主观意愿,她主题更多的希望看到自己,认识自己,让自己的伤口摊开在自己的眼前,为自己活一次)

去年大热的《消失的她》充满男凝,营销“真实事件改编”但是却抹杀现实中女性的挣扎求生,电影中女性人物设计呆板且没有逻辑,最重要的是放大女性的性感与被虐待的恶趣味,这依然靠着营销大热一时,票房达到35亿,虽然也有骂声,但我感觉那部电影应该被钉在中国电影票房史的耻辱柱,才应该放进营销经典案例。

所以为什么?一部本身制作一般,剧作视听表演都不够优质,(朱一龙勉勉强强),充满男性恶趣味,篡改现实事件应该被放大的主语的电影,远远没有遭到像《热辣滚烫》一样的攻击呢?很奇怪,是习惯了吗?习惯男性导演的“烂”和“乱来”(指《唐人街探案3》)
所以我认同对贾玲电影质感的评价,但不认同这只是“减肥”电影的评价,对于这种评价我可能会傲慢认为,整个电影只关注了乐莹的拳击比赛出场和最后的减肥备忘录,是男性声音太大了,于是就造成了现在谈起贾玲,《热辣滚烫》不去吐槽一句“这电影营销太过了”,都不算网民的情况。
希望大家不受到一些外部声音影响,自己去感受,我观影永远理解“不喜欢”,影评从来没有客观都是主观,我自己本身也是常常退让,善于付出,且非常鸵鸟的人所以里面的情节有些我理解也有代入感,这是我感觉好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