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原版之后。

《百元之恋》是2014年的电影,男导演武正晴拍的。
看的过程中有多处不适感。强奸剧情太长、且这部分剧情并非必须存在的,怼着女主拍的视角看不下去;安藤樱饰演的女主斋藤一子在从颓丧到振作的转折点是强奸剧情、是男主背叛;斋藤一子打完那场拳击比赛输了,大哭对着男主大喊我想赢,最后被男主牵走吃饭去了。片名就是一种性缘脑、个人成长的记录被总结成了异性恋关系;女主在上场打拳前说我就值百元像是抛出一颗球,经历了酣畅淋漓的比赛后本该落地但没有。
豆瓣影评里对电影的正面评价都是燃、与生活死磕、不俗套升华励志没有鸡汤等方面,几条来自于2020年以后的评价对男性视角表达了不适,在此之前几乎没有评价提及剧中对男性角色设定的诡异之处。
《热辣滚烫》在2024年上映,贾玲的改编拿掉了所有令人不适的部分,把重点聚焦于个人的部分,所有的角色和故事都是主角乐莹成长的工具,表妹闺蜜前男友和男主昊坤触发一个个事件促成了她做出去学拳击的选择。
所有事件的共同点是乐莹在一次次向外的关系联结里放弃了对自己的关注,拳击和减肥只是找回对自我的掌控感的方式之一不是必然,是“找到自我”这个命题中在视觉上最具冲击力的体现。在大荧幕上作为商业片来展现,减肥自然是最容易理解的展示形式。但放在不同的个体身上,会有千万种不同形式的解法。
《热辣滚烫》引起了很多共鸣也收割了很多眼泪,这个时代之下,当向外找不到着力点,几乎所有的个体都在将完善、加固自我作为生活的课题。
对性缘脑的讨论是女性更进一步找回主体性的过程,不把人预设在关系里去看待自我与他人;过年回家更累不如上班的梗里,我们在家庭关系里更多地划清界限,在新旧碰撞里不断强调自己的需求,不把自己放置在家庭里去“顾全大局”,这是一种更进一步的叛逆。
《百元之恋》是十年前我们刚开始戳破泡沫,看清现实不是努力了就能成功而是一次次无止境死磕,倒下爬起来倒下爬起来直到再也爬不起来的现实生活。《热辣滚烫》是在经过十年坏与更坏的现实考验后,个体尝试自我救赎或俗套地说是真正的“与自己和解”,输了但赢了一次的自我救赎达成。
前者看到现实,后者提供解法,这种燃和积极向上能够引发的共鸣是我们已经无力向外了,只能在自己的内部去建立平衡与协调,这也是近一两年大众生活的主旋律吧。
《百元之恋》里的现实是更普世的,本就是一潭平静如死水的生活,打拳能改变什么?“一瞬间”、“一刻”像破茧成蝶一样的改变是一种远高于生活的戏剧化表现,绝大多数的普通人在一次次被捶打的过程中撑住就很难了。《热辣滚烫》里的乐莹是一种标杆案例,所以它也悬浮、脱离现实,小品式的剧情有些割裂,给人物上光环、氛围渲染不克制,创作团队想要叠buff式地去说服观众选择拳击和转变的合理性,但太刻意了,可能春节档商业片只能如此改编,留在中国观众的舒适圈里。
前者的结局是对着男主一句句“我想赢”的哭嚎,现实但掺杂旧叙事,后者则是对着男主说“我不喜欢吃牛蛙”、“看心情”完成内心秩序的建立,励志且燃,我在电影院里黑灯瞎火短暂地鼓起了勇气,再走进现实世界可能会有不小的割裂感。(但我们需要女导演净化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