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不喜欢《热辣滚烫》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一个多月前,看贾玲在微博宣称自己一年瘦了一百斤,并拍了一部电影。她说:我知道瘦了100斤的我,现在只要出现在大家面前,就是对电影最好的宣传。可是我舍不得。我怕打扰了电影带来的惊喜,我更不想让你们单纯以为我拍了一部关于减肥的电影。
那时候,我心里对这部电影充满了期待,期待着电影能给我带来惊喜。所以大年初三,我就专门去买了票(因为误了时间又重新买了两张票)看了电影。
看完我的感觉很奇怪,就是感觉有的地方用力过猛,有的地方又用力不足,女主“找到自我”“突破自我”的过程完全不具有说服力。
首先说说我觉得用力过猛的地方,那就是贾玲瘦了100斤这件事。
我刚开始以为贾玲是从原始体重瘦了100斤,后来看了她的采访后才发现不是。她是先增重40斤(从170斤增重到210斤),然后从210斤开始减重,减到了110斤,整整瘦了100斤。
但是其实看完整部电影你会发现:贾玲增不增重这40斤,完全不影响剧情,一点都不影响。
因为对于166厘米高的体重来说,170斤依然是个胖子,四年前我就写过好几次关于贾玲的体重,觉得她太胖,影响健康,不明白她为什么纵容自己长那么胖。
所以,即便她不事先增重,从原始体重170斤瘦到110斤,变化也会非常巨大,也会很明显,也会很振奋人心,一点都不会影响大家对她发自内心的敬佩。
但她还是选择了先增重40斤,然后去减掉100斤。
在采访中她给出的解释是:观众对她很包容,她原来的体重身材大家都习惯了,会觉得她看上去很喜感。但她想演出那种很丧的感觉,所以得先让自己增重。
听起来合情合理,但我觉得对于一个演员来说,如何打破观众对你的刻板印象,在看到你的时候,不是觉得你喜感,而是觉得你很丧,这应该是通过演技来实现的,而不是通过增重。
《热辣滚烫》是翻拍的日剧《百元之恋》,大家可以去看看原版的女主,其实并不是一个胖子,虽然也为角色做了一些增重,但因为天生就是个瘦子,所以胖得不明显(目测是在110斤左右),但她就把那种又穷又丧又颓废,烂泥扶不上墙的感觉表演得非常逼真。看过采访里她说为了让角色看上去足够丧,她花了很多心思研究怎样才可以让自己看上去又懒又邋遢又丧又颓。
所以依我看,贾玲在采访中解释为了让女主看上去更丧所以增重40斤与其说是角色需要,不如说是宣发需要,营销需要。
一个人在一年之内瘦60斤,虽然也很厉害,也很励志,但普通人稍微控制点还是可以做到的,比如我健身房的一个教练,70天时间瘦了50斤。我是一步步看着他怎么瘦下来的:每天有氧一个小时,无氧(撸铁)两个小时,严格控制油盐摄入,大量喝水,喝蛋白粉,每天不是吃鸡蛋(一顿吃十个蛋白),就是吃鸡胸肉炒西芹,藜麦饭。每天不是在跑步机上,就是在撸铁。
所以你看,普通人只要愿意,一年瘦个五六十斤,并不难。如果一个演员塑造一个角色瘦了60斤,虽然也可以作为营销噱头,但始终差异性没那么明显。
但瘦100斤就不一样了,为了角色瘦100斤,这件事听上去简直像个天方夜谭,是非常值得拿出来作为卖点的。
我这么说好像有点小人之心了,但从电影上映到现在,每天挂在热搜上的都是贾玲瘦了100斤的事。刚开始觉得很励志,到后面就觉得……嗯,好像有点营销过度了有没有?尤其这个角色并不是一定要瘦100斤的时候,更加显得瘦100斤有点用力过猛了。
以及,如果一个人通过多吃,打破原来的饮食规律快速胖起来,那么要把这快速增加的体重减下去也很快。我在影院看了下贾玲的减肥日记,1~2月是减重最快的,减了39斤。3月减了9斤,4月减了5斤,5月减了5斤,6月减了8斤,7月,减了11斤(其中有一天吃了三杯百香果,胖了8斤),8月减了10斤,9月,减了6斤,10月,减了3斤,11月,减了3斤。其实从这个体重下降的频率来看,贾玲的减重是健康的。1~2月之所以快速掉秤,是因为她那39斤是通过多吃快速增加的,所以减得也很快。
贾玲真的很自律,也的确对自己够狠。但是换个角度想一下:一个这么极度自律的人,一个这么能管理身材的人,为什么能允许自己胖到170斤呢?我猜是因为她根本不care容貌和身材,对她来说,事业成功和成就感应该更重要,这甚至和赚多少钱关系不大。作为喜剧演员的贾玲需要胖一点增加喜感,那就胖一点好了,让胖成为她的标签。作为演员的贾玲需要瘦100斤,那就瘦100斤好了。有了这两部高票房的电影,贾玲以后不需要再做喜剧演员了,她会成为越来越优秀的导演。有很多人猜测她会反弹,我觉得反弹会有,但应该不会再胖回从前了。
综上,是我觉得贾玲拍这部电影“用力过猛”的地方,当然,从最终的结果来看,这个“用力过猛”是对的,因为《热辣滚烫》但今天为止达到了25亿的票房,拿下了春节档的冠军。
同为女性,我敬佩贾玲,也为她的商业成功感到高兴。但同时我也觉得:《热辣滚烫》虽然有高票房,但并不能算一部好电影,因为故事有太多逻辑上的漏洞,而演员阵容虽然强大,却全员沦为衬托贾玲的工具人。
首先说一下作为乐莹闺蜜的李雪琴,在电影里存在的作用就两点:第一,负责搞笑,第二,衬托乐莹的悲惨(男友出轨自己的亲闺蜜,还让闺蜜怀孕)。
李雪琴在电影里的搞笑是让人不适的(好像是和乔山互称宝贝,各种娇滴滴发嗲)。我相信现实里可能真的有男友出轨闺蜜的桥段,但应该不会如此低俗。当然我相信贾玲让李雪琴饰演这个角色是为了让电影看上去搞笑一点,欢乐一点。但这部电影并不是一个喜剧片,特别是乐莹全程垮着脸不爱说话的严肃表情(不是丧,不是颓),观众看了实在无法笑出来。所以李雪琴作为搞笑担当就显得有点不伦不类。
《热辣滚烫》为了凸显女主角的“惨”,把她身边的人都塑造成了自私自利的人:妹妹婚内出轨生了孩子,还理直气壮要乐莹把房子过户给她;表妹为了转正,不顾她的感受,恶意剪辑她的视频;男友出轨自己15年的亲闺蜜,亲闺蜜还恬不知耻让她去当伴娘;烧烤店遇到的老板对她毛手毛脚,拳击馆的教练约会她,实际是想找她办卡。酒后和她发生关系后,像男女朋友一样相处了一段时间,明明说打拳是他的梦想,最后却收黑钱,然后让她滚。
总之,这部戏里除了乐莹,没有一个角色是让人喜欢的,也没有一个角色能让人产生共情。最重要的是,饰演这些角色的演员,张小斐,李雪琴,杨紫,雷佳音,每一个都很有名,曝光率都很高。但他们在这部电影里毫无演技可言,他们饰演的人物也很难让人产生印象,这些角色都是扁平化的,没有自己的个性,只是为了衬托乐莹的善良和讨好型人格而存在的。所以,不是这些演员来演,换一批不那么出名的演员,完全不影响剧情的推进和发展,就像贾玲减重60斤还是减重100斤,其实不影响剧情一样。
所以,全员工具人,只为了衬托乐莹在“自我觉醒”后的那20分钟高光。
再说一点我认为剧情里不合逻辑的地方,作为跑步两年,健身房撸铁超过七年的人,我了解一点简单的常识:光打拳不撸铁是很难练出肌肉的,打拳更多的是有氧。同时跑步跳绳也是练不出肌肉的,甚至还会掉肌肉。所以要在一年内练出贾玲那样的肌肉,必须要有拳击教练,器械教练。请过私教的人都知道,不管是拳击还是器械都是需要私教上课的。300元一节的私教课,要达到贾玲那样的肌肉量,应该是每天都上私教课,那么一年没有十万的私教费是练不出那样的效果的(还不算花在吃上面的钱)。
而乐莹作为一个宅家里十年的人,没有工作能力,离家租房子,连2000块都拿不出来。去烧烤店打工的工资也只有2500,后面从烧烤店离职,幡然醒悟决定打拳之后,她的生活就只有健身,打拳,撸铁,跑步。那么问题来了:她哪里来的钱买私教课?
有人说电影里交代了:沙溢饰演的健身房老板说让她赢了把欠的私教课付一下。
说真的,这句交代和贾玲说为了让角色看上去更丧所以要增重40斤一样没有说服力。电影里贾玲的拳击教练不是沙溢,而是另一个教练。教练在拳馆里是拿课时费的,比如300元一节的课,教练一般能拿150元。就算老板同意你免费在健身房打沙袋,你比赛不需要指导?那么教练凭啥花自己的时间来免费给你上课?健身房不是慈善机构,健身教练也不是活雷锋,不可能免费给你上课。
电影里还有很多逻辑上的硬伤,比如乐莹为什么突然就爱上打拳,转折真的太生硬。还有就是打拳就打拳,为什么要瘦100斤,130斤不可以打拳吗?其实这种硬转折可以稍微修改下情节,比如贾玲去找沙溢说要打拳,沙溢可以说:如果你要打拳,那么你得先瘦100斤,你能不能做到?如果你能,我可以免你的课时费,免费给你上课。
这样是不是剧情就显得合理流畅了很多?
但贾玲宁愿把时间花在描述李雪琴如何和自己的男友偷情上,花在如何用远光灯去闪路边随地大小便的雷佳音身上,也没有把时间花在让后期的剧情“看上去更合理一点”上,这是我觉得她用力不够的地方。
前两天我说这部电影的剧情无法打动我,我无法共情女主,有人说是因为你没有被伤害过,没有讨好型人格,你很幸运。
其实关注我时间长的人都知道,我也曾是一个“loser”,31岁的时候还拿着2000出头的月薪,初做销售因为不会说话被人嘲笑,这些年我遭遇的伤害并不比剧里的贾玲少。
像剧中的乐莹一样,我也曾有过沮丧,自暴自弃的时刻,也有过想要“赢一回”的时刻。为此我从一个跑一公里都喘气的人开始跑步,两年间跑了13场马拉松。我还记得第一次跑下全马时的心情。我心想:马拉松我都可以跑下来,生活里应该没有什么可以把我击垮。
我对生活的自信来自于跑马拉松,所以我能理解那种“突破极限,突破自我”后的觉醒。但正因为我曾经经历了这个过程,我才无法共情剧里的乐莹。因为一个人的觉醒不是一瞬间发生的,同时,这个觉醒的过程其实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中间要经过无数次的反复放弃,退缩,把自己打碎重建,重新拼凑,以及无数次的失败和再出发,无数次的自我怀疑。而不是有一天说要打拳了,然后也不上班也不干啥,就瘦了100斤。
那些说可以共情乐莹的人,说乐莹带给你们力量的人,现在让你们放弃讨好型人格,你能做到吗?现在让你每天跑最五公里,你能做到吗?让你一年瘦30斤,你能做到吗?
生活不是爽文,贾玲也不可复制。《热辣滚烫》是贾玲的自我突破,但不是乐莹的。我佩服贾玲,敬佩她的毅力和恒心,但我不喜欢这部电影,贾玲打动了我,但电影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