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只看到贾玲减肥,那么你就没看懂这部电影

昨天和朋友还在讨论,如果你看《热辣滚烫》,把视线聚焦在贾玲胖,贾玲减了100斤,说明这部电影根本没看懂,不过这也不怪观众,贾玲自己把减重作为卖点,就要接受这种偏离主题哗众取宠卖点的反噬。但如果“专业”编剧也从“胖”“减重”来分析这部电影的逻辑线,那只能说明她不够“专业”。
贾玲自己昨天的微博里也说,这不是一部减肥片,也不是拳击片,可惜没几个人明白她的意思。
电影里的女主乐莹从来没有觉得自己胖就不值得爱,她原来有男朋友,父母亲也包容,有个十五年的闺蜜,不算人生输家。最后为什么感觉是个彻底的loser,剧里几个平行事件刻画了她的性格,她是讨好型人格,讨好型人格的本质,或是说这种人的底层思维模式是在做选择时永远利他,她幻想只要我够善良,够隐忍,够包容,生活就不算太坏吧,毕竟善良,隐忍,包容怎样都不算贬义词,甚至还算是美德,但是偏偏就是这种人格输得一败涂地。如果代入其他予以女主以人生困境的人物来看,这些人的处境其实也不妙,就是退一步也可能活不好,妹妹没有房子孩子读不了书,不上表妹的节目她转不了正,男朋友不打黑拳就没钱生活,这个环境实际上就是一种底层互压,只有把身边的底层狠狠踩死,才能让自己稍微活得好点,这是全片一个悲剧性的大环境描述。
女主从来没有说过要“减肥”,要“爱自己”的台词,对于片中减肥的原因,她有交代,她和她父亲说是因为“打拳击”的关系,因为要打拳击,要参加比赛,减肥是训练的副产品,而并非目的。而为什么选择拳击,是仅仅想赢一次吗,那么跑步参加马拉松算赢一次吗,自己开个小店算赢一次吗,再找一个男朋友算赢一次吗。之所以选择拳击,是因为片子中女主说“拳击是很有意思的一项运动,两个人打得死去活来,最后还能抱在一起”。女主在自杀以后发现自己想死都死不了,只能向上突围,这时候选择拳击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一点。对于生活的重击,她从来不反抗,但是不反抗的结果就是被生活揍的鼻青脸肿。那如果去反抗一次呢,反抗了,最后会不会反而能拥抱生活。这才是全片最重要的逻辑转折。我们只看到女主练拳击瘦了,觉得好像女人要成功只能减肥。但片中很明显交代了女主练完拳击以后的思想改变,她对父亲说,“我就是那个有一大一小两个苹果都会给朋友的人”,到这里,女主除了体型上转变,思想也开始有反省有重塑,这点很多看片子的人都忽略掉了。
最后拳击赛,是一场必输的比赛,这场比赛暗含了两条主题线,一条是“赢一次就好”,一条是比赛坚持到最后与对手拥抱。如果只关心女主赢了没有,就看不到她最后与对手拥抱的悲壮。这不是简单与对手拥抱,而是敢于反抗生活的不公,敢于在与生活的不公对抗后继续拥抱生活的决心。很有罗曼罗兰所说的“生活于我以痛,我仍报之以歌”的感觉。
所有的喜剧其实都有悲剧的内核,这部片子也不例外,一个在社会底层的loser想要突围,突破绝望,想要重新拥抱生活有多难。贾玲说减去了整整一百斤,片中男主说减去了整整一袋水泥,妹妹问“这是为了啥啊”,都暗示着这种成功的悲剧意义,因为行动上难,思想上难,获得理解更难。
所谓的励志,仅仅看到主人公的成功,那就太狭隘了。《飞驰人生2》里,沈腾那个角色有句台词我特别喜欢,他说“努力有时候不会成功,能通向成功的是机会,但机会不是每次都有。”实际上越是底层,越是善良的底层,机会越不会有。但仅仅是那被黑暗笼罩的生活里,自己努力睁眼去寻找一丝光亮,这种精神已经是个英雄了,这才是励志的真正意义所在。
P.S 观影后几天与朋友在微信群的讨论,整理成一篇“影评”以作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