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条》影评:清高正义的张主任为何会养出霸凌者儿子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看完《第二十条》,想给张译的演技打1000分;尤其是当马丽大咧回怼:“(你儿子的伤离眼睛)这不还差着1厘米吗?”时,张主任那愤怒颤抖的下巴贡献了电影中最精彩的微表情。


(以下内容有剧透慎入)
看电影的过程中,一直很好奇张主任这个人设在电影中到底是正是邪;
说他正吧,除了马丽他对谁都说话滴水不漏行为软硬兼施,一脸的城府深沉;
说他邪吧,影片末尾发现儿子确实霸凌他人后,他又能果断大义灭亲;
有两个细节很有意思:
一是张主任和马丽夫妻第一次见面,所有人都坐下了,除了张主任的儿子张科,直到张主任非常明确地示意他可以坐下后,那个霸凌起同学来一脸狠厉的张科才敢放心地坐下;
二是在饭店包间那一幕,当插刀王马丽怼出:“我现在总算能明白你妻子为什么会跟你离婚时“,修养极佳的张主任当场暴怒破防;
野蛮分析和猜测一下张主任的性格:对外性格比较清高,略强势,讲道理又有原则,是一个相对还算公平的“好领导”;对内时可能仍然会沿袭工作中的上位者风格,尤其是对儿子会非常严厉,不允许孩子有一丝污点;
(以上猜测没有任何依据,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为什么这样的父亲会培养出张科这样的霸凌者儿子呢?
如果从精神分析的观点,当父亲内心充满了愤怒却被超我所压制的时候,孩子容易成为愤怒的通道。这个通道的一端,是父亲严酷的超我对他施加的情绪甚至身体暴力;出口的另一端 ,他会把所接收到的愤怒情绪发泄给比他更弱的人;
这就是现实中,那些犯下暴力行径的罪犯,如果有机会追溯童年,往往会发现他早期也备受父母的暴力虐待。
这是让人遗憾而难过的地方。

还有人问:为什么老师说「被霸凌的孩子不愿意承认,看见的孩子不敢站出来指认」?
这在校园霸凌中也是非常常见的现象。不管是被霸凌的孩子,或是不敢指认的旁观孩子,其行为背后都是深深的恐惧。
校园被霸凌但不愿意承认的孩子,往往有一个共同点:当TA与外界产生冲突时,很少有过被家长无条件信任和保护的体验。
被父母所信任和保护的韩雨辰,是那个难得的幸运儿。
我猜被霸凌孩子的家长很可能会怀疑甚至指责自家孩子:为什么对方欺负你而不是别人?为什么你不能忍一忍?为什么你不会当时还手?为什么你这么不省心给我们惹麻烦?

这对那个被欺负的孩子来说,是一种创伤性的体验——向信任且唯一可求助的对象发出求救信号,对方的怀疑或指责相当于在流血的心头再次扎上一刀。
不承认,霸凌可能会持续;承认了,霸凌也不一定会停止,还要多挨上家长那边的伤害。来自信任之人的“情感霸凌”甚至来得比身体的伤更为疼痛,影响也更为深远。
比如在家长那里遭遇了信任破碎的孩子,可能也不敢相信老师或警察,可以成为那个支持和保护TA的人。
那些不敢指认的旁观孩子也很好理解,如果TA在过去的生活中一直被父母或信任的人提醒:不要多管闲事,出头管闲事有风险,那么选择沉默以自我保护就是最顺理成章的选择。
这种恐惧不止在孩子身上存在,在成年人身上也并不鲜见。
就像如果在街头看见有人被当街殴打,很多心怀恐惧的路人第一反应是快快走开,避免自己被波及。
所以不论是沉默的被霸凌者或是旁观者,从咨询师的角度,其行为背后的原因让人伤感难过,但也完全可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