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元之恋》到《热辣滚烫》,边缘女性的多重突围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高中的时候看了原作《百元之恋》,到现在快十年了,很多记得都已经模糊不清,但仍然记得关键情节:安藤樱的角色一子作为一个宅家十年无运动基础的三十二岁女性,坚持参加专业级别的比赛,不被任何人看好。当她站上擂台,对战一位年轻的、训练有素的专业拳手,被打得鼻青脸肿口吐鲜血,仍然坚持不放弃比赛。最终,一子还是不出所料的输了,她哭着说“好想赢一次”的画面一直到今天还刻在我的记忆里。
一个人毫无保留地为某件所有人都认为不可能完成的事去努力,如果成功了,那当然是了不起的壮举。而《百元之恋》向我们呈现的是,即便竭尽全力最终失败,你一定也已经在这个过程中有所改变。当一子再次牵起垃圾前男友的手,我们会意识到,比赛结束,她要再次回到生活的蹂躏中,但是我们相信她已经有了回击的能力。
同期还看了一些其他的运动类电影,比如《激战》《破风》。其实彭于晏是一个很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的运动电影主角形象——青春的、训练有素的、健壮而具有阳刚气质的男性。而女性往往作为恋爱挂件围绕在主角身边。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百元之恋》有着特别的意义,它是一个女性通过拳击运动寻找失落的自我的故事。女主角不年轻、没有训练基础、没有职业、没有技能……她边缘得不能再边缘,因此,当她站在擂台上挥出了击中对手的一拳,我们每个人都看到了重新开始、找回人生主动权的可能。
《热辣滚烫》改编自《百元之恋》,我为什么没有因此减分?主要原因就在于,我认为《百元之恋》的特殊性使它成为了一部值得一拍再拍的电影。当《热辣滚烫》继承了它的主要情节和核心,至少传递了一个信息:导演贾玲希望演绎一个女性追寻自我的故事。事实上,这也是电影的改编部分试图强化的点。影片中几乎没有任何情节暗示杜乐莹前期的悲惨境遇来自外形。相反,她和父亲关于苹果的对话,以及片尾和昊坤的对话,已经明确地告诉观众:拳击是一个契机,她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从一味讨好到听从本心的转变。和《百元之恋》不同,杜乐莹没有重新牵起昊坤的手,在我看来是令人惊喜的改编,它代表乐莹找回了多于一子的主动权,不必再被迫接受命运丢过来的垃圾选项……
就电影本身而言,关于“好想赢一次”带来的震撼似乎不比原作。我一直认为日本人特别擅长拍出我能共情的那种“淡淡的想死”的心情,《百元之恋》的丧燃正在舒适区。而《热辣滚烫》已经本土化到了几乎看不出“日本痕迹”的地步,似乎情感转变和爆发力就没有那么好。但我觉得贾玲本人的精神力量部分地填补了这一空白。前期看到的宣发片段,加上电影里的训练片段,以及片尾的拳击赛和减重日记,看得泪奔。银幕之内,女主角仍然边缘得不能再边缘却挥出了击中对手的一拳,银幕之外,导演实现了脱胎换骨的转变,她们共同向我们展现了人生的无限可能。总之,我认为翻拍《百元之恋》强于再独创十部《激战》,何况导演已经做出了新的诠释。
最后稍微谈两个喜欢的片段:一个是开篇杜乐莹的citywalk,好生动的城市生活空间。另一个是录制完节目回家后的那段,外面下着倾盆大雨,房间开着窗,窗帘在昏黄的灯光中疯狂地飞舞,像跳动的火焰,杜乐莹就在这样的雨夜里死去又重生。其实租赁房间“通透”的两扇窗是很有意思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