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圈的正义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开篇引用罗翔老师的一句话“法益作为入罪的基础,伦理作为出罪的依据”。
我不懂法,只能简单解释这句话:一个人,侵害了别人的身体健康或权益,那便可以探讨他是否违法,如果他在侵害的同时,违反了伦理道德,那便可以基本定性他的违法。
电影便是围绕这句话展开,所谓的“法理和人情”。
法律最初作为统治者的工具诞生。人是群居动物,资源的分配一直是零和的,所以限制性的规则是社会必需的,但如若真延展开,必定会到意识形态层面,我不懂,也没资格聊,只是从电影角度浅薄解读。
法律是平衡的艺术,拍艺术的电影很多,音乐、绘画等抽象艺术跟电影有天生的契合,用抽象的方式谈抽象是很简单的。但法律很特别,站在社会学的角度,法律可以是抽象的、辩证的,但基于人们朴素的情感,法律无比具象、细节(你骗我说这首歌好听、这幅画好看,我可以接受,你跟我讲这事是对的、是合法的、公平的,我不能理解,不能接受)因为素质教育和社会生活赋予了我们每人一杆秤。
这部电影的做法很讨巧,尤其在春节档。
导演讲了一个关于法律的,“真实”的童话故事。故事很简单,没看的朋友也别怕剧透(这是一部看开头就知道结尾的电影)。
一个检察官,依据法条和惯例办了很多关于“正当防卫”的“冤假错案”,经历了一些事情后幡然醒悟,仗义执言,勇斗权威,为受害者沉冤昭雪。
先说优点:
1.演员演技全员在线(除了主角儿子和恶霸过于脸谱化)
2.剧本是典型的八十分故事(拿作文举例,就是那种老师一看开头再看结尾,就知道分不低,字还好看。五十分满分,打个四十二继续努力那种):
逻辑合理顺畅,人物成长路线清晰、行为动机明确,但所有东西都太过理所当然(完美无瑕的故事,就是谎言),尤其是结尾的合家欢(春节档嘛,能理解)和上价值(最高检监制的电影,也能理解)。
3. 叙事部分的风格很像昆汀,人物对白很精彩(不习惯的观众可能觉得啰嗦、嘈杂),这种生活化的对白制造了高明的喜剧效果(喜剧的本质是打破预知和悲剧的幽默化呈现,不细说,请抽空看原片)。
4. 结尾的上价值看的很爽!对,抛开所有事实不谈,我看爽了,这就够了!
再讲缺点:
缺点就一个。这是部看着过瘾,后劲很不舒服的片子。
就像某些口味很好的假酒。
童话故事的美好,必须是抽象的,或者说是架空的。在具象的故事背景下,讲童话故事,会让人不舒服的。
举个例子:
王子公主相亲相爱,我们能接受,因为我们没见过也不理解王子公主。
而一个一无所有的穷小子,从高富帅手里抢走女神,这种故事只能让我们看的时候爽,看完只剩难以名状的埋汰——都是普通人谁不知道谁啊。
这部电影就是“穷小子逆袭女神”这种状况。
问题是,电影前半部分的叙事环节还做的很好很真实,这就导致它的结构很像是“70%纪实+30%童话”,从走向上讲就像是从《亮剑》慢慢过渡到了《大国重器》。
这种割裂感严重影响了影片的真实和代入感。
主旋律电影是有很多好作品的。它是那种很容易也很难让人共情的影片类型。
容易在,它与大家的生活息息相关,与民族血脉自然融合。比如1984年的《高山下的花环》,近年的《红海行动》,甚至是许多优秀的抗日作品,大家都看得懂,都爱看。
但又难在,主旋律一旦离人们真实的生活太远,就变成了上层建筑的上帝视角,挂的太高了,人们还在地上。举例讲,如果现在有个讲述“先富带动后富”的电影,大家怎么看它?
甚至于,这部电影的结尾稍作修改,都不会那么割裂(一个挂职公务员,在一众领导面前,大讲公平正义,证明了自己单位之前办的案子都是错的,还收获了掌声???)
电影是假的不错,但电影追求的是“亦幻亦真”,最高明的电影类似诺兰、黑泽明,他们是在让你做“真实的梦”。
总结,电影好看,也爱看,这些评述完全是一个不懂法、不懂电影的观众夜晚的随意发挥。
关于法律,我一窍不通,关于电影,我一窍不通。
但这部电影也告诉我一件事。
人人都想过、干过些腌臜的事,做正确的事有代价,忠于家庭家人的同时,偶尔偷偷做做,无伤大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