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围的日与夜》公寓楼里的人文精神

有一个词粤语里会常用到,普通话不常用到,叫做“文化保育”。和普通话里常用的“文化保护”有微妙的差别。保护的意思,似乎一个东西已经块然有形,只要用围栏把它围起来,不让它受伤害便是了,而且保护的宾语与主语之间有一定的距离和隔膜。保育则不然,保育的宾语更倾向于一种正在生长的状态,它的主语和宾语之间的关系比保护更近了一层,有细细呵护的感觉。
用在文化上,以及这两个词所具体折射出来的对于文化的态度差异,也变得很微妙。一谈起文化保护,我们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呢?昆曲?古琴?这些当然是文化,而且非常值得保护,但是比如我今天在楼道里碰到住在楼上的大妈,便打了个招呼,这算不算文化呢?菜场里人声嘈杂,每个小摊主都叫卖着自己的货物,这算不算文化呢?
我觉得,这个时候就用到“保育”这个词了。像我们现在,很多人从农村迁往城市,邻居变了,出行方式变了,买菜的地点变了,声音环境也变了,总之,他原本所仰赖的那种文化,被连根拔起了,就是说,消失了。但是人与人聚在一起,必然会有文化的。于是在新的环境里,另一种文化在渐渐地顽强地滋生,它以新兴社区为单位,比起原来的乡村邻里,显得非常脆弱。这种慢慢生长的文化,是不同于昆曲古琴的文化的。“保育”在这里的意思,就是有一种企图,想要通过“保育”,来把这种新兴的城市社区文化的基础夯实。这种文化的基本纽带是什么呢,就是人与人的距离。
在许鞍华的新片《天水围的日与夜》中,天水围本身是一座新兴市镇,居民都住在廉租房里,彼此不认识。但是人与人总是会有接触的,这是文化产生的必要条件。贵姐和阿婆的认识,就产生了一种“公寓楼里的人文精神”。可是这明明是公寓楼里的家常琐事,哪里称得上什么“人文精神”呢。这是对人文精神的偏狭理解,事实上,所谓的自由民主之类的宏大主题,也是人类从日常生活中总结出来的。为隔壁阿婆倒一次垃圾这样的举手之劳,不正折射了人类心底最无染的一块恻隐之地吗。许鞍华在这部片里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她敏锐的视角,发现了在新兴城市的方格子建筑里面,也蕴藏着这样的人情世故,但她出色的现实主义风格又使其毫不妥协于各种危险的情感套路。这真是一部老练的诚意之作。贵姐和阿婆的友谊,以及贵姐与她儿子的关系,显然已经脱离了前城市化时代的模式。这是它脆弱以及需要“保育”的原因,也是它的新兴的生命力的来源。
这种人文精神的实现,一部分还要归功于她成功塑造了贵姐这个人物。贵姐这个人物形象乍看不起眼,其实是很理想化的。大多数人难以做到像她这样不卑不亢地面对生活。但离开了理想化的人物,电影就少了很多感动。在电影一开场,人与人的关系是疏离的,许鞍华的方法是平行剪辑——他们同住一栋公寓楼,每天一样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是镜头里都是他们三个人单独的行动,连母子的对话也非常简单。但是在电影结束的时候,他们已经坐在一起同吃一个柚子了。这种人际关系的拉近就是前面所说的“新文化的滋生”。阿婆和母子俩的关系,显然是不同于她搬到这里之前的人际关系,这种新生的人际纽带,意味着一种崭新的交往,而交往必然产生文化。在片中,人际交往被聚焦于中国人所熟悉的餐桌。母子两人无语对食、阿婆独自炒菜、到最后三人中秋做节,这三个人所生发的餐桌文化的萎缩和兴盛,都印证着三个人人际关系的疏离和亲密。
之所以要用到“保育”这个词,是因为在今天的都市里,像片中所展示的三个人的新生文化是少数的。许鞍华用电影把这样一种过程用电影讲述出来,本身也是具有保育精神的。因为她深刻认识到,在香港,这种文化是珍贵而易碎的。
http://www.mtime.com/my/Lyeast/
用在文化上,以及这两个词所具体折射出来的对于文化的态度差异,也变得很微妙。一谈起文化保护,我们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呢?昆曲?古琴?这些当然是文化,而且非常值得保护,但是比如我今天在楼道里碰到住在楼上的大妈,便打了个招呼,这算不算文化呢?菜场里人声嘈杂,每个小摊主都叫卖着自己的货物,这算不算文化呢?
我觉得,这个时候就用到“保育”这个词了。像我们现在,很多人从农村迁往城市,邻居变了,出行方式变了,买菜的地点变了,声音环境也变了,总之,他原本所仰赖的那种文化,被连根拔起了,就是说,消失了。但是人与人聚在一起,必然会有文化的。于是在新的环境里,另一种文化在渐渐地顽强地滋生,它以新兴社区为单位,比起原来的乡村邻里,显得非常脆弱。这种慢慢生长的文化,是不同于昆曲古琴的文化的。“保育”在这里的意思,就是有一种企图,想要通过“保育”,来把这种新兴的城市社区文化的基础夯实。这种文化的基本纽带是什么呢,就是人与人的距离。
在许鞍华的新片《天水围的日与夜》中,天水围本身是一座新兴市镇,居民都住在廉租房里,彼此不认识。但是人与人总是会有接触的,这是文化产生的必要条件。贵姐和阿婆的认识,就产生了一种“公寓楼里的人文精神”。可是这明明是公寓楼里的家常琐事,哪里称得上什么“人文精神”呢。这是对人文精神的偏狭理解,事实上,所谓的自由民主之类的宏大主题,也是人类从日常生活中总结出来的。为隔壁阿婆倒一次垃圾这样的举手之劳,不正折射了人类心底最无染的一块恻隐之地吗。许鞍华在这部片里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她敏锐的视角,发现了在新兴城市的方格子建筑里面,也蕴藏着这样的人情世故,但她出色的现实主义风格又使其毫不妥协于各种危险的情感套路。这真是一部老练的诚意之作。贵姐和阿婆的友谊,以及贵姐与她儿子的关系,显然已经脱离了前城市化时代的模式。这是它脆弱以及需要“保育”的原因,也是它的新兴的生命力的来源。
这种人文精神的实现,一部分还要归功于她成功塑造了贵姐这个人物。贵姐这个人物形象乍看不起眼,其实是很理想化的。大多数人难以做到像她这样不卑不亢地面对生活。但离开了理想化的人物,电影就少了很多感动。在电影一开场,人与人的关系是疏离的,许鞍华的方法是平行剪辑——他们同住一栋公寓楼,每天一样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是镜头里都是他们三个人单独的行动,连母子的对话也非常简单。但是在电影结束的时候,他们已经坐在一起同吃一个柚子了。这种人际关系的拉近就是前面所说的“新文化的滋生”。阿婆和母子俩的关系,显然是不同于她搬到这里之前的人际关系,这种新生的人际纽带,意味着一种崭新的交往,而交往必然产生文化。在片中,人际交往被聚焦于中国人所熟悉的餐桌。母子两人无语对食、阿婆独自炒菜、到最后三人中秋做节,这三个人所生发的餐桌文化的萎缩和兴盛,都印证着三个人人际关系的疏离和亲密。
之所以要用到“保育”这个词,是因为在今天的都市里,像片中所展示的三个人的新生文化是少数的。许鞍华用电影把这样一种过程用电影讲述出来,本身也是具有保育精神的。因为她深刻认识到,在香港,这种文化是珍贵而易碎的。
http://www.mtime.com/my/Lyeast/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