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美剧版“古装大数据爽文”长这样
这个剧真是一个textbook的美国版“大数据古装爽文”。
踩大数据热点:稳踩女性主义,涵盖议题包括性骚扰,学术打压,职场玻璃天花板,职业vs家庭责任dilemma,家务劳动的价值再认可,girls help girls;然后必须添加有色人种女性故事,平衡种族争议;再辅以生活大爆炸sheldon这种流量角色的性转版本。
刷“古装”审美:跟Marvelous Mrs Maisol一样,从家装家居,到服装配饰,甚至到音乐文化,都玩复古审美【主要人家就200多年的历史,搞古装也只能倒回到60年代了
爽文:那可真是太爽文了。一个没有任何现实可能性的玛丽苏男主(女权版+无种族歧视版);没结婚贡献了Y染色体就死了(这可太重要了);男的死了还留下个资金实力雄厚的妈;女主跟男性的对峙,大多都能最终获胜;女主事业大杀四方。
这个作品证明了,从大数据出发搞创作,是能做出来及格产品的,但是上限也确实不高。
艺术表达一旦被框定在“正确”和“主流”这两个关键词里,就注定丧失哲学的模糊性,也无需面临道德的困境。在绝对的语境下创作出的作品,就很难不沦为二流作品。
另外,我还发现女性主义题材创作里,有一个很好笑的规律。
就是,一旦是中流编剧碰女性主义题材,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Get man out of the picture”。他们没办法在有男性角色的情况下,写好女性的自主和独立。
所以具体写法就两种:
一是,无限降低亲密关系权重。比如最近新闻女王里的man姐,致命女人第二季里很多女性角色,甚至比如甄嬛传。该手法常用于“男性角色压根儿不中用”的情况。
二是,让梦幻男主死掉。诀窍是“死得越早男人越好”。比如这部,再比如This is us里面那个爹。该手法常用于“还是有个好男人”的情况。
反正结论就是,好男人肯定没有活的,瞎编都编不出来。
这个情况一方面反映了编剧能力的有限,另一方面反映确实就是现实的无解。
中流编剧的想像力,平衡不了“女主自我实现”和“女性身处亲密关系”之间的矛盾。因为现实中的女性也平衡不了。
哪怕是在我们最极致的想像里,女性一旦身处亲密关系、和家庭责任的情况下,也是没办法成为所谓“大女主”的。
编剧们能想象到最极限的配置,也就是“子女+事业”了,绝无可能同时搞定“丈夫+子女+事业”。
而那些更出挑的顶尖编剧,处理同样的主题,则深入生动得多。当然,她们对此也一样无解。但是她们能做到的是:以更艺术更哲学的方式,刻画探讨这种无解。
比如「伦敦生活」,再比如最近的「坠楼死亡的剖析」。
这些作品讨论的就是不平衡,它能呈现深刻思辨、以及细节丰富的困境,但是并不致力于提供解法。所以,这些作品就一定会涉及“哲学的模糊性”和“道德的困境”。
这些在我看来更高级的创作,起点一定是流着鲜血或者冒着热气的生活本身,而不可能来自于清晰理性、排名明确大数据热门关键词。
我以前还纳闷,国内那些垃圾大数据片,是不是因为创作能力差。看完这部片,觉得不完全是,全天下谁搞大数据创作也都只能这样了。
就是得信,创作这个活儿,就是很古老的手艺。它有一些底层逻辑和规律,就是千百年不变的,无论有再先进的技术或者数据分析,也一样无法颠覆。
AI创作,会很快替代人类生产的这些大数据拼凑品。但是那些个体化的、经过思索的,具有模糊性、把生活艺术化的表达,必然还是得出于人手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