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上访的老太太

在一个大西北的村庄里,有一位老太太,四十多年前,一场继承纠纷改变了她的人生。她在八几年的时候,因为老人过世,继承的农村的房产,涉及到一个猪圈和弄堂,输了这场官司。她觉得对她不公。从三十多岁开始,她踏上上访之路。她不知跑了多少次,不计其数地奔赴北京,一次次上访。她的坚持引起了官员们的不满和厌烦,成为当地的重点控制对象,这让她遇到更多的不公,感觉到更加的不满。
从三十多岁开始,上访到八十一岁的她,耳朵已经失聪,腿脚也不利索,见人笑嘻嘻的,那种讨好的媚笑。她述说她的笔记本电脑被抢夺,诉状材料被扣押,人身自由被限制……。这位坚持上访的老太太,用四十多年的时间,一步步走过了从三十多岁到八十一岁的人生历程。这不禁让人唏嘘,她付出的代价,她所遵循的所谓公道,离她越来越远。
这位老太太的上访,耗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她本可以用这些追求其他目标,比如创业、投资或者自我提升。但她选择了上访,因此失去了其他潜在的机会。老太太的坚持,是以放弃其他机会为代价的。同时,上访行为对社会产生了一定的成本。官员们需要处理她的诉求,耗费了公共资源。这些资源本可以用于其他更有意义的事务。老太太的上访可能干扰了其他人的正常生活。
老太太的上访行为,让她成为了一个特定的社会角色。她不再仅仅是一个个体,而是一个“上访者”。这个角色可能影响她与他人,与家人的互动,也可能影响她的自我认同。有可能因为上访行为而被社会孤立,被视为“麻烦制造者”。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老太太的坚持,已经有很深的认知偏差,“坚持偏误”(Sunk Cost Fallacy)。同时,她的坚持也可能受到“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的影响,她会寻找理由来证明自己的决策是正确的。上访行为已经成为她生活的一部分,给予她一定的满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