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洪流面前,民族大義/男女小愛,如何抉擇。

“全世界有那麼多城鎮,有那麼多酒吧,她偏走進我這一家。” #《卡薩布蘭卡》 《卡薩布蘭卡》(Casablanca)是一部,1942年上映的,美國經典浪漫戰爭電影,由麥可·寇提斯執導,亨弗萊·鮑嘉和英格麗·褒曼主演。 影片以二戰時期,摩洛哥城市卡薩布蘭卡為背景,講述了一個,關於愛情與犧牲的故事。 #故事簡介 《卡薩布蘭卡》的故事,圍繞在一家名為「瑞克咖啡館」(Rick's Café Américain)的酒吧。 酒吧的主人瑞克·布萊恩,是一個冷漠、世故的美國人。 他在卡薩布蘭卡,經營這家酒吧,這裡成了二戰期間,各類人士避難、逃亡的聚集地。 故事的核心,是瑞克和他的舊情人伊爾莎·倫德,之間的複雜感情。 伊爾莎和她的丈夫維克多·拉索: ——一位著名的捷克抵抗運動領袖 來到卡薩布蘭卡,尋求逃離納粹的途徑。 瑞克手中持有一對,可以通行至里斯本的通行證,這是拉索和伊爾莎,逃離的唯一希望。 隨著故事的展開,瑞克在愛情和責任之間,做出艱難選擇,最終決定幫助,伊爾莎和她的丈夫逃走,即便這意味著他將失去她。 #創作背景 《卡薩布蘭卡》改編自莫雷·巴内特和瓊·艾利森,創作的舞台劇《Everybody Comes to Rick's》。 劇本由朱利葉斯·J·艾波斯坦、菲利普·G·艾波斯坦和霍華德·寇奇共同撰寫。 這部電影的製作,背景正值二戰期間,製作團隊意識到這部電影,可以反映當時的政治氣候和情感狀態。 電影拍攝於1942年,正是美國參加二戰的初期,因此片中的愛國主義情感,和對抗納粹的主題非常符合,當時的社會氛圍。 #電影表達主題 愛與犧牲: 電影探討了個人感情,和大義之間的矛盾。 瑞克的犧牲精神,體現了在戰爭中,個人幸福與更大善舉的衝突。 責任與選擇: 瑞克最終選擇幫助,伊爾莎和她的丈夫,逃離卡薩布蘭卡,展示了他,從一個冷漠的旁觀者,轉變為一個,勇敢負責的人。 愛國主義: 電影中的角色,為了對抗納粹,而做出的努力,反映了當時的,反法西斯情緒,強調了對自由和正義的追求。 《卡薩布蘭卡》以其經典的劇情、深刻的人物刻畫,和精湛的演技,成為影史上的不朽之作。 1944年該片,在第16屆奧斯卡,獎頒獎禮上獲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劇本三項獎項。 2007年,美國好萊塢編劇協會,評選了史上“101部最偉大的電影劇本”,該片排名第一位。 《卡薩布蘭卡》之所以成為經典,片中音樂的運用,也是不容忽視的原因之一。 《卡薩布蘭卡》中的插曲《As time goes by》,原是1931年,一出音樂劇中的配樂,在影片中由黑人歌星杜利·威爾森,配唱后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被視為電影插曲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