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槽有感:什么是电影中的“意外”和“暴力”?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感触一:“意外”
要想有反转、预期违背,必须玩点“障眼法”。
女医生姘头亮身份,一个本应该极其精彩的剧情反转,为什么比过马路右转一样寡淡?
不够意外。
因为他出场的时间实在是太多了。。。他被骗了来寻仇,被jigsaw抓住之后,就是故事里一个可有可无的旁观者。而且就算是上门寻仇,他上门寻仇的时机也太寸了。
他的出现本就突兀,他的存在本就无所谓。而且最要命的是他在镜头前出现的时间实在是太久了。观众想不怀疑他都很难。
即使是他突然亮身份,观众也不会意外,只会觉得:不然呢。。。
“意外”就好比玩一个三仙归洞。
当你以为这个球会在碗里的时候,它出现在了手里。当你以为在手里的时候它在碗里。但魔术师在表演的时候一定是会做一些声东击西的“障眼法”,你如果不是行里人,你都不知道那些你没注意到的肢体动作里有多少玄机。
一个两分钟不到的“三仙归洞”魔术能连续耍得我团团转好几次,制造“意外”的规律就在其中。如果表演过程中控制节奏,抻久一点就会“紧张”,当意外突然发生时反转效果就强。
《电锯惊魂》的最开始几部都有这种效果。但最近几部完全没有,就是看了开头结尾不意外的复仇片。
全片没有一丝一毫智斗的紧张气氛,编剧布的局简单之中透着漏洞百出——参与的人可能稍微不配合一下就逃脱了。
就像一部九十年代飞纸仔飞出来的香港b级片。
更别说最后设计女医生和姘头入陷阱的局,前面爷孙俩玩双人水上跷跷板的局完全就是瞎折腾。
这么一套下来你告诉我这是在前七部天神下凡一般的老竖锯布的局?这水平第一部之前就被警察抓了好吗?
感触二:“暴力”
撒血浆、刀砍斧劈、大呼小叫的反应只是手段,最关键的是达到最终目的:“痛感”。
怎么样去渲染痛感?
首先本片中的桥段相比前作太过一般:掰手指、割肉、自己给自己做外科手术、吸眼球、切大腿、高强度辐射。不用我说,随便一个《电锯惊魂》老观众都能从前作找到创意类似且更牛逼的死法。
其次,就算是如此没创意的死法,也依然可以渲染出痛感。
这里我抛砖引玉一下:
比如切大脑片段,
开脑壳时候多一些颅骨碎裂的音效;
开完大脑后新鲜的脑子还有些颤巍巍,头皮发麻的时候会有一大堆鸡皮疙瘩,头皮边缘的毛发微微竖立;
他因为用手找脑子比较不方便,先用手指——指甲不太干净的手指去找头上的洞,手指摸了摸头上的洞,直到碰到自己q弹的脑仁
... ...
比如女道友敲自己一手一脚的片段,
当她把脚敲断脱扣的时候,手上的链子猛震一下把她的手胳膊甩脱臼,
此时受伤的脚一个特写,已经骨肉分离。
链子甩动她撞到一个大柱子上,她受伤的那只脚又被180度弯折(咔嚓音效),
这时镜头前景的她痛到浑身发抖、脸色煞白甚至毒瘾发作,背景处的倒计时还在计时
... ...
比如女医生最终成功逃生,毒气停止释放,但她的脖子却被卡在圈里拔不出来,
而这时女医生姘头并没有死透,随着镜头上移,透过玻璃,只见男人缓缓站起身来,手上拿着女医生捅自己用的刀子,一点点朝卡住的女医生走去。
其实根本不是致命毒气?
“no!!!!!”
全剧终
... ...
片子其他的槽点也很多,比如节奏太拖沓;老年人关怀的部分被处理得太过矫情--是电锯惊魂还是公益广告啊?
有人说单就jigsaw全程出镜这点就比其他部强,要我说,jigsaw的魅力就在于他的深不可测,看完这部之后,我感觉老爷子好像没那么深。。。我觉得是编剧的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