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柔和版本的女性主义作品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去年看了第一部,虽然在我过去的影评中没有涉及到关于主体剧情的描述,但是汪汪队似乎形成了一个比较成熟的类型,就是它会集中到某一位角色的过往历程和他现在成为汪汪队成员之间的互动上,也就是说在解决危机的同时也要解决自己的心理危机。
第一部主要讲的是棕色犬Chase的故事,它的核心问题就是恐高,所以故事一开始就会搞砸进行的任务,需要其他队员来帮忙收拾。直到最后他才克服了自己的心理问题,在电视塔的塔顶完成了任务,拯救了大家。
进入到第二部《超能汪汪队》也是如此,同样要完成对“心路历程”的铺垫和完善,这次主角变成了粉色狗Skye(天天)。
可是天天的问题,似乎并不影响汪汪队执行任务。和第一部大电影不同的是,故事一开始就展现了天天驾驶飞机快速拯救,被困的垃圾堆的夫妻俩的任务,可以说她是完成任务最好的狗狗——还替代了潜水犬Zuma的职能。包括后面她驾驶失事的飞机坠落,也是拥有非常高超的停机技术。
天天的问题,在于认识到自己的身形没有办法长大,这是一种非常有趣的女性视角。因为她的心理问题和他的行动力不是一致的,同时由于汪汪队本身就是驾驶机甲完成任务,体型大小似乎并没有什么影响。这就是现代社会与前现代社会差别的关键——只有在前现代社会中,体型、力量与持久度才是区分职能的关键。
那么天天在担忧的是什么呢?应该是担心自己的身体知觉性,这看起来几乎毫无必要,这是一种强烈的自我认同的不自信,并且一直在回想自己最弱小时候的模样。
所以,她说一定要不惜一切代价拿回自己的水晶,重新变回强大时候的样子。当然对于天天来说,她没有迷失自己的本心,没有在获得超能力之后,就开始做坏事。
在他最后获得伙伴们的6块水晶,加上自己总共7块之后,她变成了一个女超人,用身体直接和快要袭击冒险城的流星体陨石对轰,变成了超级英雄。
是的,超级英雄。
在陨石落地之后,所有的狗狗都获得了超能力,也都成为超级英雄联盟的一份子,几乎每个角色都能找到对应的美式英雄特色。
天天-飞天超人 阿奇-飞毛腿 贝贝-弹射能力 灰灰-绿灯侠 毛毛-火焰力 小砾-破坏球 路马-水浪力
就说像不像。莱德队长那身蓝红相间的衣服也很像蜘蛛侠呀,虽然他自己没有什么超能力。
动画电影要想唤醒孩子们对视觉热烈的渴望性,确实也就是走这三板斧了:
要么①获得超级能力 ,要么②获得全新装备,要么③探索全新世界。因为这三条都是在维持现有的视觉景观的地图上下功夫,又不会妨碍到剧情的简单易懂。
这也是从电视动画变成电影动画的一个很重要的改编类型方法,电视动画每天可以重复播放,甚至可以不用再推动主线剧情的情况下,将完成任务这件事情反复出现,只需要一次用一次的出动小队,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寄送包裹就可以了。他是在复刻现代性社会的一种日常,同时也是在降低孩子理解动画的难度。
可是电影动画不是这样的,电影动画的逻辑在于你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而不仅仅是靠不断的填充任务的方式来进行,虽然电视动画的总集数和总时长会比电影动画要多,但是如果我们只看单集的话,电视动画一般情况下是在12~20分钟之间,它的体量不多,所以可以只以任务型驱动来表达这个故事。可是电影动画最少有90分钟啊,这中间怎么样撑起一个叙事呢?怎么样完成人物的内心呢?还是得让主角要么被自己的过去所困扰,要么被当前的绝对危机所困扰。
不过如果仅仅是如此,这个故事显得比较单薄。
那么作为天天进行对比的另外两个女性角色,与她形成了互衬。
一个是最新加入的狗狗腊肠犬Bebe和汪汪预备队,还有一个是本作反派疯狂女科学家Delores。
这两个女性角色承担起了天天的两个不同走向。
如果说你的同伴都有超能力、都很强大,只有你没有超能力,你会怎么选择呢?
贝贝的选择就是成为一个教育家,她自己虽然没有超能力,却拥有超强的素质,就好像在第1部中,她并没有其他汪汪队拥有的队服和机甲,她也依然可以参与团队完成任务,也就是说普通的狗狗也可以成为英雄。
到了第2部,她培养汪汪预备队的这些看起来很萌很可爱的小狗,也是如此。她认为拥有超能力不是成为英雄的最重要的特质,你要拥有行动力,拥有勇气才是最重要的。所以贝贝用自己的方式训练汪汪预备队,在没有超能力,甚至这些狗狗都还很小的情况下,让他们不断持续锻炼自己。
最后在全员失去超能力的情况下,依靠汪汪预备队,解决了变成进击的巨人前来破坏冒险城的的汉丁那市长。
相比之下,天天的心理情况就要脆弱一些,她还没有走出原生自我,总是想要在任务中证明自己,虽然她已经做得非常好了(可以说在整部大电影中,她的出镜率和完成任务成功率是整个团队之首),但她还想要继续证明自己(所以说你证明给谁看呢,这个认同感它是一个虚空),于是她就给了自己一个自我凝视的认同视角。
那么疯狂女科学家多洛罗斯呢?这一波可以说是直接把debuff给叠满了,又是嘻哈风格,又是女性,又是黑皮,又是疯狂精神,还是一个网络深度御宅族——讲道理,你这个视频是真的需要录吗?所以说互联网可真是害死人呢——简直就是小丑女哈莉奎茵本人了。
不过电影并没有像其他作品那样,带出这位反派角色的内心原生家庭,而是直接呈现出她非常明显的嘻哈风格加酒神精神的癫狂,正式对“疯狂科学家”这一类型的完美复现,观众只需要讨厌她就足够了,而不是需要与之动情。
想想《熊出没·重返月球》里的牛夫人,小时候就是一直被欺负,才想要证明自己,最后被熊二给救赎了。
多洛罗斯的失败正对应着天天最后的成功,看起来这似乎也像一个别样的《芭比》故事。
这种通过群像角色心理危机的变化来讲述低龄群体的动画,有优势也有劣势。优势自然就是覆盖面广,小孩子总有一款会喜欢,即便在这部大电影里给的是这个角色主角的状态。相比其他故事,以单一主角作为核心推动的动画来看,角色的性格成长的内部自洽,还是相对比较合适的。
劣势就是其他角色会成为背景板,你基本看不到其他角色会在这部作品里面有什么成长,他们就只是成为这个团队的附加物,所以动画电影里面如果是给出的倾向,还得想办法激活其他角色在这个作品里面的功能,当然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给他们行动的展现空间来完成。
熊出没走的就是单一角色的故事,由熊大或者是熊二,展开对于在这个故事中的其他兴尽角色的互动。而喜羊羊走的就是这个团队内部如何交互的故事,目前来看大电影版,想要做的就是把运动番走到底,而不只是进行冒险。
现在看来,似乎还是群像剧给孩子带来的接受度要好一些,今年就有《忍者神龟》《超级飞侠》和《汪汪队立大功》几部作品都是采用相似的模样,如果我们放宽一点,《蜘蛛侠:纵横宇宙》也可以算在内嘛。
顺便提一句,现在的子供向动画作品,似乎越来越集中表述的主题就是【科幻】。而在更加低龄的动画电影里,科幻又被拆解为更加简单的三个元素:【更新更酷炫的装备】【外来不可解释物】和【智能设备】,然后就是对这三个元素进行各种排列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