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找不到活着的意义时,<火山挚恋>能给你答案》(强力推荐!)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和自然相比,我们的生命是如此短暂。我不是不害怕死亡,而是做好了准备。 我宁愿过着短暂而精彩的人生,也不愿意过着漫长而枯燥的人生。” ——《火山挚恋》最感动我的话 2023年9月9日,我在新一线城市的某影城,观看了这部《火山挚恋》。 (一)关于电影 观看完影片后久久不能平静,我认为假如要颁发普利策新闻奖,应该颁发给影片的男女主角和导演。多少媒体人都希望能够获此普利策新闻奖。但是当我看完Katia(卡提亚)和Maurice Krafft(莫里斯)共同制作的电影和照片后,感慨大部分媒体人确实输了。有多少位新闻记者能够用生命创造出如此神作呢?
追求获奖的人往往得不了奖,而荣誉反而给了那些不为得奖的人。
“比起漫长而无聊的一生,我宁愿选择短暂而充满精彩的一生”。最后,他们用生命书写了这句誓言。
刚开始观影时,我觉得纪录片制作者应该提起做好铺垫,解释为什么两人愿意冒着生命的危险观察火山。但是直到后面终于了解了他们追寻的意义——由于当权者不重视科学家们关于火山危害的提醒,导致1985年,哥伦比亚托利马省的路易斯火山爆发,山洪直泻夺走了两万五千人的生命。两位学者开始决定拍摄一部展现火山危害的纪录片。这是他们追求人生意义的转折点,也是他们走向死亡的导火索。但是,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就在夫妻俩去世不久后,菲律宾的皮纳图博火山喷发。正是因为他们近距离拍摄的火山教育片,当局及时撤离了5万8千人,拯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他们的选择,让他们重于泰山。 (二)从影院离开后的顿悟 当我走出影院,我突然觉得我们追求的一切很庸俗。品尝着曾经让我感到愉悦的串串香,却感觉不到从前的快乐。回家补了个午觉。一觉醒来,打开知乎,首页推给我的是伊能静等明星买二手货的消息。晚上到了自习室门口,“2023年全国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预赛)的入场安排映入眼帘。我开始理解,为什么两位火山学者对回到人类世界感到厌恶。因为当你感叹过大自然的神奇,还能忍受着复刻人们追求的庸俗人生吗?
这部影片也让我反思了生育是否是个必选项。我快39岁了。就像婚姻一样,我并没有找到像火山挚恋的电影里那样共度一生的恋人,但是我的人生时钟到了,我不得不走入婚姻。但是很多人说,我能找到这样包容我和真心爱我的老公,已经很幸福了。有多少人能找到如同影片里这样有心灵共振的挚友呢?那么生孩子这件事是否也是如此呢?当我还没有真正想明白养育孩子的意义和我将为此付出的代价,就要开始复刻父母的一生。前几天为了备孕去中医院看病时,认识了一位二阳的新闻系教师。她和我同龄,之前也在备孕。但是最近遇到了车祸,以及担忧孩子出生后能否在这个不完美的世界里健康的成长,也质疑了生育的意义,推迟了怀孕时间。
从电影院走回来的路上,我开始从另一个角度观察着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世界。串串香店里,有的服务员阿姨在忙不停地收拾着桌面,有的在和我介绍菜品,其他的食客们在和友人相聚。坐着公交车回家,在西师附中站门口看到了一位硕士校友。他在一个培训机构给学生们补习物理,一节课200元,一节课2个小时。大家都是这样忙碌于真实的生活,只有我逃学一般,扔掉准备投稿的小论文,专程去看一场火山挚恋。我是那么的格格不入。
如今的我,坐在学校一楼的自习室里。22:04分,教室里仍旧坐着4位继续读书的学生(不包括我)。
我总是那么理所当然地认为,每天跟随着社会前进的步伐,或是别人的脚步,就能够让人生越过越好,但是这几年真的如意了吗?记得我在美国留学的时候,也曾经想过等我回国后,就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人生。不管那样的人生是否被人认可、是否赚钱,我只想追求内心真正的愉悦。但是当我回国,不出1年,我再次被同化了。
我依旧乖乖地因为恐惧失业,选择了一个稳定的体制内的教师工作。但是不料入职后的第6年,学校因为经济原因,大幅度削减了我们的收入。此时我幸好在脱产读博,加上仍有一些积蓄,没有房贷、没有孩子、父母有退休金,所以并没有因为这件事而受到多大的影响。最多的损失就是失去了几万元本来答应补给我的工资。
(三)生命的价值是什么? 这部电影后劲太大。让我在这个本应该继续写论文的我,开始思考自己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我记得每次思考自己人生意义的时刻,都是在国外。上一次,应该是2014年在波士顿吧。
想起昨天自己看了一本教育学类的权威期刊。但是我对里面的研究内容和结论感到厌倦甚至厌恶。或许这些结论就像《火山挚恋》里的报告结果一样,让人无法了解其中的严重后果。这些束之高阁的论文,还比不上一部纪录片影响深远。 这部电影解开了内心的困惑。为什么我投入科研后,反而更怀念和欣赏新闻专业求学时,观看纪录片时而给我的感动?也许是我更认可纪录片创作者的人生价值吧。 (四)我对人类做过的最有价值的事是什么?
看完《火山挚恋》,我问自己截止目前,我做过的对人类最有价值的事情是什么?我发现排在第一位的,是我在学新闻时为一位白血病患者拍了一段纪录片。当时我把纪录片的DV录影带送给了他的父亲,希望他能够以此材料争取到别人的资助。因为这位父亲难以支付孩子的治疗费用。同时,我拿着这个录影带给某位名人的经纪人,希望他能够利用自己的资源,呼吁他人捐款。或者这位名人能为这个孩子直接捐款。但是被拒绝了。 除此之外,我过去的工作和生活,都只是写写论文,纸上谈兵,或者在课堂上鼓励专科学生们升本或者自考。我在努力教育学生,但是连我自己都没有弄明白,我的生命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五)生命易逝,尽快行动 这部片让我感到了害怕。电影中的夫妇说,等我们死去后,这些化石依旧还留在这个世界。对比着自然界的作品,我们的人生是多么的渺小。 是的,时间过得飞快,令人措手不及。今天上午11:30离开学校,出门看电影,为了省钱搭了公交车,最后12:20分到达影城,错过了开头的十五分钟。14:00左右从电影院出来,去串串香店吃了一个螺蛳粉火锅。16:20分,搭乘公交车到校。17:00-19:50午休。梦见了自己在努力寻找一位儿时很关心我的伯伯。而我已经二十多年没再见过他了。晚上19:50起床并开始写影评至22:45。看起来时间充裕的一天,实际上只完成了两件事:看一部电影+写影评。谁说人生不过是短短的一瞬呢?未来的日子,我要加快脚步了。 但是如果今天为了尽快写论文,这些思考不写下来,又会随风而逝。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又会不假思索地和大家坐在教室、机房、图书馆里重复着撰写我的论文,然后把大脑中的思考人生意义的按钮关闭。 (六)科研人的使命 感谢这部电影,让我明白了自己缺乏写论文动力的根源。那就是我发自内心地认为这些繁琐的文字,不能很大程度地影响世界。或者也有一点吧。我活着真正的意义,应该是做出影响人类、具有更大价值的事情。也许那件事是拍纪录片、拍电影、写作、讲故事等等。 如同这部电影所说的,“面对火山,除了拍摄、讲故事、记录,我们没有别的可以做”。如果有一天,我能够把我的研究结果化成视频或者通俗的文字,那便是我对这个世界的意义。就像现在B站上的科普UP主,其实他们的工作是很有价值的。 (六)离开夜夜笙歌的生活吧,那只是在麻痹自己 这部片也让我想到了《长安三万里》,不得志的李白在苏州,夜夜笙歌。看这部电影时,我还留在家乡,过着每天失去思考功能的生活。 如今的我又何尝不是李白呢?对做研究没有信念的时候、在马来西亚远离家人的时候,哪次不是看看视频、吃吃烧烤、看看小说,让自己失去思考能力,然后一天便可以匆匆地度过。就像一些借酒消愁、或是留恋网络、游戏的人们,大家恐怕都有着很多的无奈,才会沉迷于此吧。 对比《长安三万里》所展示的思想和《火山挚恋》所推崇的精神,从看完片子后,我的精神状态可见一斑。我更喜欢《火山挚恋》,更欣赏这种启发人类去探索生命的意义的片子。
《长安三万里》也是一部佳作,也许我不能把这两部不同类型的作品,简单粗暴地进行对比。《长安》映射的是现实的困境,而《火山挚恋》是展现了解脱的方法。他们都各有价值,只是后者更励志。
虽然我今天没有学习、写论文,但是我认为这部片的教育意义超过太多的学习资料。未来不管我给学生们上新闻学还是教育学,我都要推荐他们看这部纪录片,让他们思考自己的人生真正追求的意义是什么?
(七)困在北京的朋友,希望你能从这部片中找到答案
我们都困在了这个世界上,尤其是大城市的很多人们,被房贷、物价、养育孩子压得喘不过起来。前天我的一位在北京工作的朋友给我电话,说自己和老公又吵架了,北京的工作真是“钱难挣,屎难吃”。不用多问细节,我已经能猜到大半。自从2016年她留北京工作至今,给我每次打来电话,都是抱怨生活和工作的无奈。2022年她还做了一个乳腺结节切除的手术。看着不到30岁的她,就要经受手术的痛苦,真是令我难过。我也庆幸自己及早地离开了北京,免于受高负荷的工作所累。虽然我的收入锐减。 这次我不知道如何安慰她。于是,今晚,我给她发了微信,推荐她一定要看这部纪录片。让自己被压得喘不过气的内心,找到心灵上的释放。她回应了一句,在哪里看。 这是一篇想一直写下去的日志。这谈不上影评,只能说是观影后的反思。因为实在有太多话想说,有太多的思考希望分享。一言以蔽之,这部片给我最大的提醒是,时日无多,赶紧博士毕业,尽快去做那些对人类更有价值的事。 (八)致敬 致敬莫里斯和卡蒂娅夫妇、萨拉·多萨导演,和所有为这部纪录片贡献力量的人们。感谢你启发了所有的观众,启发我们应该努力去探寻这个世界的真相、探索自己对人类的价值。否则,在这个茫茫宇宙中,我们将会像蝼蚁一样,不知不觉地沦为一个匆匆的过客。 谢谢这部记录片。它让我看到了记录工作者的价值,也让我明白了自己为什么喜欢新闻。虽然我离开了新闻媒体行业,但是只要我还愿意思考、记录、分享,愿意说真话,那么我就依旧是永远的媒体人,依旧对这个世界具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