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帧看《钢的琴》,更爱这部电影了

今天我们来说说11年的“口碑第一片”——《钢的琴》。
主题上,往大了说,有人说它是厂房时代的挽歌,也有人说它是对工人创造性劳动的赞歌,往小了说,他是一个父亲自我失落的救赎;
题材上,有人说他是有泪有笑的黑色幽默,有人则读出喜剧包裹着的悲情情调;
风格上,有人关注到他载歌载舞,音乐全铺陈的音乐叙事风格,有人在固定镜头、横拉镜头、画面构图等中找出视听语言的精妙,也有人则在叙事技巧编排之下重逢感动与回味。
这部电影的好,已无需赘言。 我想 带大家跟随画面说说我个人极度私人化的观影感受。
电影开场,黑屏上的画外音引入,紧接着两人分割电影画面,机位放的很低,我们注意到女主衣着时尚气质好,男主叼烟抱手风琴,在经济上两人已形成巨大差距,再看背景,女主身后的房顶完整,街区开阔,而男主身后的屋顶破旧不堪,一辆小电动车映入眼帘,这里我们知道这是男主的交通工具。
大家注意了,这部电影很少有近景尤其是特写,更多是将人物置于一个大的背景之中,强化他们的生存环境以及时代的悲情意味,或者拍中景,或对称,或嵌入一些周边环境作框架,体现这部电影艺术化的趣味;
从他们的对话,我们知道这是一对准备离婚的夫妻。话题引入孩子小元之后,先单独切了女人的镜头,然后切入男主,画面与对话一起使我们确认他们进入了对抗的关系。关于孩子跟谁能幸福,也是这部电影的题眼。这个时候切入片名,背后就是俩人站立的房子前,镜头往前推了一下,然后转到乐队场面。
下着雨,我们看到男主出现在画面中间靠右,怀抱红色风琴,乐队奏响的是《三套车》的乐曲,一个女声进入,镜头开始平行左移,切入一个歌唱的女性,打着黑伞,身穿亮色礼服但是外边披着一个宽大外套,紧接着跳切了一下乐队,然后回到唱歌女性,然后近推了镜头,这个时候是个更近的中景,紧接着镜头突然切向远景,呈现出来整个乐队的全貌,两个冒着浓烟的大烟囱豁然入眼底,震撼之感油然而生。这是发生在重工业城市的故事。
画外音介入,男主叫停音乐,唱歌女主跑入画内,给男主打伞,这里我们看出男主是这个乐队的领队,从他娴熟的应酬方式能看出这个中年男人对人情世故的历练。这时所有人面向西侧对画外内容做出反应,我们开始猜测这是雇主。最后音乐切换步步高,镜头再次左移,这个时候花圈、灵堂依次入画,喷火的小孩,脑袋碎酒瓶的小孩依次进入,地方风俗的奇情让人忍俊不禁,回过神来,步步高的出现如此戏谑,不由得会心一笑。
这个开场非常精彩。有人解读说,这何尝不是过去重工业时代的一场葬礼。人们被迫目送一个时代的远去,那些失落的人们不得不以戏谑的方式来埋葬过去。拒绝悲情,消解沉痛,一直都是东北这片土地上奔腾的血液,也是这部片子的气质和基调。我们也在开头就领略了这部影片的镜头魅力,尤其平移镜头的运用,起到了展包袱的效果。我们从之前镜头的有限叙事逐渐延展到全视角,像解谜一样获知全信息,达到了非常喜剧化的效果。这是这部片子横拉镜头的一个非常突出的作用,构成了钢的琴叙事体系中非常耀眼的一部分。
紧接着,又是一个平行的横拉开场。从左下角几个人在分钱,一直拉到男主入镜,点钱给女主。女的让她捎一段。他拒绝了。后面我们知道,他俩之间有亲密关系。这个时候他是刻意保持距离,片中还有几次这样的呈现,这个时候的拒绝其实是因为小菊回来了,大概有一点避嫌的意味。他俩的感情线是一条很有意思的故事副线。
陈桂林回头又朝着画外喊了几句。他是管事的,他张罗了个小乐队谋生。在管理小乐队这块,他还蛮强势和老练的。言语之间暗示出之前乐队有人给他扣贪污帽子。这种市侩人情让陈桂林的形象更加丰满。我们知道后面他在组局的时候表现出的老练与话术,其实这里就有伏笔。
紧接着他驶出画外,女主(淑娴)一脸不解。下个镜头陈桂林从画面右侧驶入,然后正面驶来,再次右侧驶入,我们得以跟随他看到了部分街景,缠绕的电线,坍圮的墙面,厂房,货运火车,铁丝围网的旧小区。跟随他的背影和他的视角,我们看到了一个弹钢琴的小女孩。这个时候女孩处于画面正中间,有俩红色的帐蔓一样的东西对称构图,将人物突出在画中央。这是他女儿小元。摄像头往前推进,画面豁然开朗,一个反打,我们看到陈桂林坐在另外一侧,在听女儿的琴音。和女儿弹琴同样的构图。父女之间的对立关系。
女儿手部特写。然后反打了一个陈桂林这边的景,但是将他放入画面左下方,主要突出呈现墙上的钢琴家图画和奖状。这里是一个环境描写,也烘托出男主对女儿学琴有成的高期待。再次到女儿弹琴背影,又是一个从左到右的慢推,我们似乎能感受到陈桂林作为父亲对女儿未来饱含深意的目光。
切入老师。一个坐着,一个站着;一个笑脸相迎,一个冷漠数钱。注意,老师全程没有看陈一眼。但是她瞟了一下护肤品。“不像你年轻貌美”,这时候她才抬头看了他一眼。然后很干脆但是潦草地把化妆品收了起来。我们可以猜测也许这化妆品根本入不了老师的眼,陈桂林的收入并不高。在这里陈桂林的交际手段和功力再次展现。这个角色的可信度一再地刷新,他是我们见过的万千望子成龙家长之中的一个。
一个非常美丽的空镜,日暮时分,树影幢幢。音乐同时响起。切入陈桂林与父亲。人物非常小,仅仅占据画面的右下角一点,我们关注到他们身后,画面中央那个硕大的水泥建筑。映衬之下,人物尽显无力。这个画面沧桑极了,我们再次感受到导演嵌入时代、嵌入环境的深意。后面我们知道,这是陈桂林父亲自己走丢,到了这个地方。在影片的后半部分,父亲在陈桂林把女儿让给前妻子之后又走丢一次,我们看到了与这个镜头呼应的同一个机位下的这个让人怅惘的景别。不着一言,就一个镜头,就让我们感受到了人物的失落。这就是影像的魅力,镜头的魅力。
陈桂林带着父亲回家。背景音乐此刻欢快戏谑,陈桂林向父亲说着妻子的“叛逃”,语调很轻松,但我们知道他有多无奈。
又是一段空镜,我们再次看到管道交错的街景。这是失落的城市,这里的人是失落的人。
接下来。老王出场。两人对话近景切换。我们听到了粉刷匠琴声,预感是陈的女儿也在场。果然女儿在弹琴。我们知道是陈桂林蹭朋友在学校工作之便,让孩子用学校的钢琴练琴。没有钢琴给孩子,问题和矛盾浮出水面,这是他解决问题的第一次尝试。
超级马里奥配乐,非常巧妙。女儿玩游戏,父亲在忙活,他画了个琴板。这是他为解决钢琴问题的又一次尝试。
这里是一次对孩子的善意的谎言,饱含无奈。但是陈桂林用极其夸张的表情和动作,声情并茂地,将女儿也拉入了《致爱丽丝》的演奏游戏之中。这时电影接入《致爱丽丝》,与父亲哼出的曲调相和,我们深信,女儿确实听到了心底流出的恬淡的《致爱丽丝》乐曲。跟镜头前的我们一样。电影再次消解了陈桂林的困扰之重,取而代之的是深情和浪漫。
目前来看,他的这一次尝试是成功的。
下面的镜头。淑娴在画面中央。陈和前妻走近,淑娴夹在中间。这又是导演对淑娴和陈关系的一次暗示。对话充满火药味。夫妻俩人说起小元。
第二次对抗。
先换了个景。远景。下边坍圮的水泥柱子,这是陈的主场,这时候陈占上风。
又换了个景。中景。背景非常有趣,溜光水滑的画墙,这个时候是妻子的主场了。纸壳钢琴被戳破。
俩人谈崩。镜头往后拉,一个大全景。我们看到左边有万歌婚姻俱乐部的字样。婚姻俱乐部前谈婚姻,导演再次幽默了一把。
镜头回到淑娴,从刚才对话我们知道淑娴与陈俩人关系彻底明朗。这下带着前妻的奚落,我们也不免看到了后妈卖唱的光景。一首《张三的歌》,外边光怪陆离的世界,好像确实无比光亮,毕竟小菊的境况让人充满了对外面世界的遐想。陈桂林在经济实力这块的尊严受到了伤害。毕竟我们可以推测破纸壳子钢琴的事情,是女儿跟妈妈说的。
这一场戏又侧面应证了女儿对纸钢琴的不满。我们以为成功的尝试好景不长。
跟淑娴这场谈话,陈桂林正面表明了女儿必须学琴的心迹。为后面造琴继续造势。
又是一次歌唱。两人一起唱跟往事干杯。陈桂林满怀心事。
有意思的是,这里又切入了一个环境。我们看到晚上依然滚滚浓烟的大烟囱。
下一幕,屠宰场。又是一个对称的构图。陈桂林来借钱了。他要给小元买钢琴。这是他的第三次尝试。
和朋友之间轻松玩闹。说到媳妇儿陈桂林酸了。这个时候一个很有意思的画面。两扇猪肉赫然入眼。一个血肉模糊,另一个光洁白净。有对比意味。
下一幕非常有意思。我们可能想不到更好的呈现。一个理发馆。这里利用镜子做了一个后景,能看到陈桂林。画面切换,非常有意思。中间是一个自行车,我们预感会有故事。如果你看过一遍的话,你会格外关注车上的肉。你会发现有个人拿着一个棍子一样的东西走过去了。过了一会,镜头切换,车置于前景,肉被勾走了。这时回到屋内视角,我们再次确认肉没了。
这里陈桂林借钱没有说出口。我们看到他内心的挣扎。肉没了,喜剧效果再次盖过我们对他的同情和不忍。
下一幕,再次横向移动镜头,这次是从左向右。这是第一次从左到右,之前都是右到左。另一个朋友出现,这次在牌局上。偷牌,逃跑。固定镜头,人跑入,跑出。非常戏谑的一段,充分利用了厂区的空间结构。胖头直接爬上了高处。又穷又怂,让人捧腹。这一段把空间镜头运用的非常高妙。
陈出手相助。并不是仅仅出于义气,我们知道他此来有求于人。
胖头戳破了其他人不借钱给他的真相。暴怒。胖头爬出画。陈走之后,胖头又爬回画面。喜剧效果拉满。
只有淑娴借钱给他。至此陈桂林的第三次尝试失败了。
下边这个镜头,从外边一直摇过来,但是与饭桌一直保持着距离。往后面又拉了个远景。四周乌漆嘛黑,只有这一桌生意盎然地张罗着。已经夜深了。镜头往左拉,一直拉到左边,我们看到旁边桌上放了很多空酒瓶。他们喝多了。
下一场,他们开始在车上歌唱。歌声轻快欢乐,我们以为这是他们兴尽归家的路上。后面我们才知道这是他们偷钢琴的路上。 这种轻盈消解了这次偷琴的非正当性。我们看到他们面对无意义的局促的生活之余难得的自在。当然这是导演浪漫化的艺术手法。我们知道现实中这是很难的。
跳墙之后一字排开走。我们知道这个画面是非常经典的。这里又是导演的戏仿的趣味。
来人了。这一段又是很玩味的音乐。偷琴这么惊心动魄的事情变得搞笑起来。
这里陈桂林没上。他决绝地往回走。画面隐入黑暗。
电影中我最爱的一幕来了。一束光打下来,雪花飞舞。陈桂林叼颗烟,弹奏起了《致爱丽丝》。这里呼应了他跟女儿之前弹纸壳子时的乐曲。这段心理蒙太奇外化了陈桂林内心的悲壮,因为我们知道他又一次尝试失败。同时再次浪漫化了偷琴的行为,让这一行为变得庄重、浪漫且神圣。
我第一次看这一幕时,惊呆了。这才是电影手法,是很高级的手法。我们当然知道他没有真的弹琴。那一刻,是导演补偿了角色。他在转身回向钢琴的那一刻,为了女儿的决绝竟也有了诗意。我们不会原谅一个偷琴的人,但是我们也从不会责难一个为了留住女儿的父亲。
有人保。侧面猜测是小元的妈妈。这时候陈桂林的所有尝试都失败了。他走投无路了。
这一段是个铺垫。为后面动手造琴埋了伏笔。
陈桂林终于爆发了。他对自己的无能感到狂怒。他破坏了纸钢琴。但是被她赶走的娃没有走,他回来了。他一把拿过孩子的衣服。决定再放手一搏。镜头打过小元的背影,侧面,正面远景。我们看到一个孩子的心事。
陈桂林在图书馆借了一本书。在淑娴家。原来是一本俄文书。陈桂林的镜头隔着珠帘,淑娴则隔着一排管状的东西,好像里边有小鱼。看不真切。但是小鱼高低错落,像飘飞的高低音符。隔着媒介我们看到淑娴美丽的歌唱的面庞。
这个时候镜头视点才进了屋。我们看到淑娴家的内景、还有鱼缸一样的窗档。淑娴走出屋外,桌上盆花茂盛。看得出她是个有情调的女人。
说起了苏联汪工的故事。又从身后拍。再进屋,俩人斗嘴。他俩之间的感情,也消解了很多陈离婚风波的困苦。我们无法在道德层面上苛求这段关系。
又是一个远景。人很小。这里一个对称的构图。这个构图更绝。后景是开动的火车,中景是陈桂林,前边则是一个大渔网。我们看他在干嘛,他点燃了一个东西往左一扔,整个人跑出画面。紧跟着镜头我们追上他。下一个镜头我们看到肚皮翻上的死鱼。他一条一条地捞起抛上岸。远景,又一趟火车驶过。
一幅俄罗斯风景画看过来。拉远。原来是陈桂林的视角。套娃。又是陈桂林在看。
这个时候我们知道陈桂林炸鱼的用处。这是汪工家。
又说起烟囱的事情。第二次提。侧面反应了人们对老烟囱的眷恋。这里陈桂林提到了改造的方案。很荒诞的提法。大家留意这块,后面陈的意见被汪工采纳了。
他向汪工提出了造琴的想法。汪工是他找的第一个人。
饭桌上,陈桂林和淑娴俩人又在攒局。
老王第一个来。主动过来帮忙。至此陈的朋友们开始更加鲜活地出现在电影里,我们看到了陈桂林朋友之间的侠义。
陈桂林再一次在一个大空间穿梭。我们看到人们的劳作。一个叫季哥的人。有点权势的人。有人打架,使唤一条黄狗去看。有那么一点大佬的意思。
来到了案发现场。
看这个构图。堪称经典油画的构图。人很多,但体态各异,非常耐看,且整体画面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我们很容易找到视点。三脚架框起来的俩人。季哥和陈桂林右侧入画。
给了季哥正面。人物高光。我们知道这个老板拎得清。场地有了。
接下来他笼络了杀猪朋友,二姐夫,找了胖头,找着了快手。造琴团集结完毕。
张猛又安排了一段华彩段落。这是造钢琴前的一场团建。更像是动员。我们看到了他们饱满的热情,失落的工人阶级以足够自衿的姿态宣告了造琴的开始。
一个远景。我们看到非常大的工厂空间,镜头纵深推进。左打,我们看到汪工后面的生产场景;右打,我们得以看到左侧空间的样态。然后中景,一组人物镜头、二组人物镜头。
胖头左侧入画。摄像镜头横拉一直到画面中心,这个时候的画面几乎是对称。胖头加入之后,这个造琴团已然完整。我们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辉,观众和他们一样是振奋的。
放鞭炮,固定镜头。人物转身往回跑,这个时候陈桂林正中走向镜头,转身。淑娴入画。镜头开始后移,其他人背影入画。这部电影是我觉得拍背影最多也最好的电影。背影是目送、背影是注视、背影先天带有一种凝视。是导演引导我们凝视他们。鞭炮声噼里啪啦地响,是造琴团开工大吉的愿望,但是放在铸造厂和大烟囱的空间隐喻下,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无言的苍凉。
铸造厂三个字映入眼帘。来了个近景。正所谓以乐景写哀情。
下一个镜头。一个硕大的远景。三角构图。三个人在往上走,顺着坍塌了一半的楼。
汪工在空旷厂区内的景,堪称摄影作品级别。你有可能在塔科夫斯基的《乡愁》中也感受过这种镜头的魅力。人物搁在巨大的空间之中,有效利用光影差制造出震撼人心的视觉效果。
原来是三组人分头行动。
季哥这一组。是隔着窗拍的。玻璃破碎的地方我们可以看到三个人的侧脸。又是非常风格化的。
又是一个大远景。张猛这部片中,摄影的功力真是了不得,他最大程度地利用了空间,让我们在看到空间样貌的时候读到摄影的趣味,也能领略到所谓的工业废墟美学的意味。
一个长镜头拉入所有人的作业场景。抗美和淑娴做饭二人组。
吃饭这个构图明显是对最后的晚餐的戏仿。
这里我们得知,造琴的木头不行,陈桂林想做成全钢的。
“没有敢想敢干敢拼的精神,那就不是我们工人干的事儿”。这就是题眼。
陈桂林和淑娴的对话。俩人发生了争吵。大家注意这里的构图。画面二分。俩人一高一低,一左一右,对于工厂空间利用地错落有致,非常巧妙。
这里留了个非常有意思的空境。我们看到他俩刚刚谈话时候的悬在空中的一堆钢材进入画面中心。我们的心也一样悬着。不知道他俩的关系会怎么发展。
固定镜头。小元回家。母亲离去。父亲入画。多有意思的镜头。一下子连接起了故事情节。从头到尾非常统一的镜头语言。我们一起感受到陈桂林此刻目送妻子远去的时候复杂的目光。织毛衣的镜头。我们再次看到了陈桂林对女儿日常起居的深沉的父爱。
又是一组工人群像。从这个时候起的段落,我们看到造琴组这帮人更为复杂更为立体的形象。快手,金盆洗手,再也不愿意干撬门压锁的事。
我们看胖头的故事。这是另一个父亲的故事。这段故事拍的非常好玩。追逐戏的几段堪称华彩。看影院的的这几个镜头,三个门交替开;切入影片枪战的场面呼应剑拔弩张的气氛;这时,人影屏幕前跑过,再接着影院中间跑,非常精彩。
结果放过了安昌业。这里让观众非常愕然,之前那么愤怒、那么排场的追逐场面结果如此收场,但是就是这么出其不意的设计,让我们看到生为人父的隐忍与难堪。打一顿又能怎样呢,对方也不过是无所事事的毛头小子而已。也许跟他年轻的时候一样。
这里一个镜头,我们可以看到他们残羹冷炙,还有空啤酒瓶。又是一场借酒浇愁愁更愁的聚餐。一个镜头省却了众多情节,但是又诉说了很多。这是镜头语言的精妙之处。
小乐队又出场了。婚礼进行曲。利用空间设计了一个新娘新郎入场的仪式。新郎新娘是虚焦的,聚焦的是陈桂林和淑娴以及小乐队。画面白鸽飞起。我们却感受不到新婚的快乐与憧憬。我们知道这是胖头女儿与小混混奉子成婚了。他们的未来又在哪里呢。电影最后我们知道,男的闯世界去了。陈桂林的故事并不唯一。
汪工在向全场的人说明烟囱改造计划。前边出现了几次的烟囱命运,到这里是第一次正式正面地交待。改造图特写:我们可以看到当时陈桂林的提议在这里给了汪工灵感。当然,这是一个非常戏谑的画面,你也许会笑出来,因为我们都知道烟囱的命运绝不会是这样。但是导演的幽默让我们发笑。让我们记住人们试图留住回忆的努力。
又一段舞台化呈现。一个暖色一个冷色。陈桂林拉着手风琴,而淑娴低头看地。我们看到他们对熟悉事件命运未卜的踌躇与茫然。
又是超级马里奥的声音。我们看到了陈桂林的法院传票。
在找淑娴之后他孤独地点了好多鞭炮,这一串失意的背影真让人伤心。
季哥被抓。在这里季哥的侠义完全立住了。但是造琴事业此刻面临最大的危机。
又一次两人面对镜头对话。与开头呼应了。陈桂林终于认清现实,放弃了女儿的抚养权。但是他还是放不下孩子,去偷偷看了孩子。
又是一个呼应镜头。陈桂林的父亲再次走丢,又到了之前的那个大建筑之下。父子两人此刻的心境又不同了。
紧接着,炸烟囱一段也来了。我们看到人们沉默的背影,像某种神秘的仪式注视着两根大烟囱。这个影像又一次攫住了我们的心。陈桂林四处派烟,他是整个画面中唯一流动的。他点活了这沉默的画面。
淑娴一个人站离人群。我们知道他们的关系依旧僵持。
又是一个三角构图。
两声炮响,大烟囱歪。尘土弥漫整个画面。逝去的怅惘弥漫观众心头。又是一组美丽的街景与厂房组图。陈桂林拉着手风琴,与淑娴和好。
一段斗牛的红裙舞,配合着火花四溅的劳作场面。这是一段视觉化的浓墨重彩的讴歌。
钢琴终于完工。但是电动车却轰然倒塌。陈桂林的父亲去世了。火葬场的白烟袅袅,陈桂林最终失去了所有。我们看到他不开灯枯坐在家里失魂落魄。
前妻带着女儿来了。钢琴浓墨重彩地出场。我们随着钢琴滑轨一起期待着某些时刻。终于落地亮相。女儿弹起来。一切都虚无缥缈,但是这架钢琴让卑微如尘土的人,灵魂高高扬起。
这部电影到此结束了。但是它无疑是我最为珍爱的一部电影,它轻盈又沉重,它逗乐又悲伤,最为关键的是,它有沉静而持久的力量,值得一再地回看。我们也许会经历很多人生的失落,世界会战乱、疾病会肆虐、行业会没落,时代的一粒灰,落在每个人身上都可能是一座山。但请记得陈桂林们曾经造起的那座钢的琴。它是人们对不可抗力的反抗与呐喊。人可以被打倒,但是不可以被打败。希望你也能多些安慰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