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意志的沉沦

“爱是自由意志的沉沦”,一句美好的恋人蜜语却巧妙地适用于颂莲,尽管她在这里没有爱,但是其自由意志沉沦的过程却格外值得深思。
影片以人物特写开始(不得不感叹巩俐真的是绝美),一双悲伤却倔强的眼睛直直望进你的心灵。在观影前我大概了解了一下影片情节,原本非常奇怪为什么会让巩俐来演这种封建时代下“争宠”的女性呢?她浑身透露着一种绝不屈服的韧劲,即使在颂莲参与勾心斗角的过程中,我始终觉得巩俐自身的气质与此有些违和,总觉得不对,她不应该这样。一直看到最后才恍然大悟,非她不可。颂莲与其他几位太太始终是不同的,读过大学,有自己的思想,因而在面对另外几位太太习以为常的杀人“规矩”时她仍然无法承受,最终疯癫。但从福柯的思想来看,或许疯的不是她,而是这个世界,她只是不为这个疯癫的世界所接受罢了。
不过我仍然对其在疯癫世界的逗留过程很感兴趣,自由的灵魂是如何不慎沉沦?
转变的第一步:在开篇的几分钟中,颂莲不坐轿子,独自拎着行李箱来到陈府,并对仆人很尊敬,可以看出是一个独立能干的女性,并且在遇见雁儿时挽起袖子,主动帮她洗衣服。这时候就出现了一个很有趣的转折,雁儿得知她就是四太太后态度骤变,从原本的好奇和善到凶恶,而颂莲也仿佛瞬间适应了自己的太太身份,放下袖子站起身,喝令雁儿把行李箱拿进屋子。颂莲的这个转变很有意思,我很想知道这究竟是人对于外来攻击的报复本能,还是对权力天然具有适应性呢?追求平等的人在有权享受对他人的不平等时,会趋向并很快适应后者?
转变的第二步:陈府中用点灯、捏脚、点菜等赋予受宠女子特权,颂莲一开始对此不以为意,但是当三太太抢走陈老爷、剥夺其点菠菜豆腐等权力时,她开始屈从这一套规则,并在这之下追求特权。这是封建时代的女性的悲哀,她们无处可逃,只能在这一套规则之下尽力苟延残喘。但这背后或许还有另外几层值得思考的东西:

首先是这一套机制本身,陈府的“规矩”是封建时代制度设计乃至现代制度设计的缩影,颂莲在竞争之下,将原本并不理解的捏脚、点灯这些行为视为特权,视为荣誉,从而与制度融为一体。这就如同互联网企业文化的竞争原理一样,你或许反对内卷,但是在别人卷的时候你会不自觉地跟随,因而从上位者的角度来看,竞争和荣誉机制会是一种有效地提升效率的制度设计(这并不代表我支持过度竞争特别是过度内耗的机制)。
其次这一套机制其实是一种对于资源的竞争,我们从出生开始就在竞争,竞争学习资源、工作资源、异性资源、孩子、房子等等。不同的是陈府中的资源并不稀缺,而是人为设计的用于维护老爷权威的机制。姨太太们费尽心机地争抢,只是为了被老爷睡,想想就让人感觉可悲。那么现在一切都变了吗?恐怕没有,还有很多的女性不断向高处走,却只是为了让自己能够找到更好的结婚对象,仿佛一个人的价值只能依赖别人特别是男性才能实现。这很让人遗憾,不过却也不必悲观,因为在越来越普及的教育资源下,越来越多的人,无论男女,开始意识到自身价值的存在,并有意识地去追求自己的价值(至于一些人认为当代人意识到价值,却因各种条件而无法实现价值的观点暂且不论),因而我强烈反对某一篇影评中主张“我们都是一群姨太太”的看法。
该篇影评认为当下仍然有许多的悲剧在发生是因为我们被社会现实绑架成为另一种意义上的姨太太,但,真的是这样吗?即使是精英阶层也会有他们的痛苦,即使是非精英阶层,例如农民(这里绝没有任何褒贬的感情)也可以过得很满足和幸福,所以问题出在哪?或许在于欲求不满吧,我更倾向于认为该作者是中产阶级,有太多想要得到的东西,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鸿沟让其归责于社会,归责于资源有限,却忘了他们自身也占有了不少资源。何必如此悲观,何必为过多的、无法实现的欲望包装呢?更重要的是珍惜已有的东西,与此同时尽力追求实现自己的合理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