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的秋

这篇剧评可能有剧透
漫长的季节对我而言倍感亲切,不只是曾经在沈阳的四年大学经历,也不仅是祖孙三辈在国营大型工厂的几十年岁月,还有从98年到当下的亲身经历,在中国发展最迅速的二十余年时代幕布上,在大江南北每一户家庭的生活里,普通人出演的每一个画面。
非线性叙事,精妙绝伦的转场,小细节的前后呼应,神来之笔的配乐,这些都很引人入胜,但我却沉浸于这座小城的人情味,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是最深远的共鸣。
小时候我也生活在国营工厂里,通往外界的铁路会运来各式的大型机器,然后在某天清晨启程,再运往全国各地。我喜欢踩着铁轨一直往前,但横亘的高山和密林间的鸟鸣会把我劝退,我便在回家路上买一碗热干面,与同学们谈论今天的趣事,这段日子是最美好的记忆。
东北的秋天并不漫长,但是冬天来临之前的等待是最难熬的。秋天之后,是漫长的冬天,灰色的阴霾笼罩天空,厚重的积雪覆盖大地,东北人只能用幽默,白酒和酸菜填饱肚子。开怀大笑的人们用烈酒的灼烧,醉后的畅快,饱腹的油脂,对抗长夜的寂寞,大家都喜欢一种东西,叫做春饼。过去的日子宁静而悠闲,之后的生活越来越快,恍然之间,长子即将成为父亲,在他背后,是些遥远的事物。
1.父子
王响和王阳似乎一直存在矛盾争执,父亲以他的经验和喜好来教育儿子,从一碗水涝饭到歌舞厅的不正经工作。儿子一直在抗争,渴望摆脱父亲的管控,表达自己的诉求和天性,但是从始至终牵挂父母。这对父子,都生活在框架之内,受制于世俗的标准。
王响在家破人亡之后,选择卧轨自杀,可是在铁轨上,他捡到了一个弃婴——王北。王响失去了儿子,又捡到了儿子,而这一次,他终于学会如何与儿子融洽相处。他不再端起架子,而是和儿子一起打闹玩乐,不再为他规划,而是给予支持,不再管束,而是放手。
偶尔深夜梦回,王响会独自一人开车来到河边,在空洞残月的冰冷怀抱中,声嘶力竭地喊着阳儿,可他的阳儿已被十八年前的月光永远带走了,我看到这里,也哭出了声。
人生的苦难无穷无尽,王北是他的希望,是他的第二次机会。他在捡到王北时,仿佛听到了两声“爸”,是王北的,也是王阳的。王响与王北是平等的父与子,没有控制,也没有隐瞒。他很幸运,弥补了想做但没有做到的梦想。可是很多人没有这个机会,父欲养而子不待,孩子成长独立,错过的已经错过。亡羊补牢,时不我与,珍惜眼前人,抓紧表达心中的爱吧。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海子
2.男女
少年的爱炽热如火,冲动毫无理智,他认为爱当然比命重要。他倾其所有,希望能照亮一个女孩,但是他不知身体的创伤总有一天会痊愈,但是精神的创伤可能一辈子都无法痊愈。年幼时的创伤,就像扎在手心的木刺,已经同化为身体的一部分。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少年到中年的爱,开始是彪子,结束是如梦,中间是理不清的糨糊,梦短梦长俱是梦,年来年去是何年。值不值得,有没有意义,各有各的道理,没有单纯的爱,也没有单纯的恨。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中年到老年的爱,看似无言,胜过万语千言。她的关心与责怪,他想要触碰又收回的手,他自言自语的坦白,她心知肚明的眼泪。他说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她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惊觉相思不露,原来只因入骨。
沈墨由于自己的残缺而自卑,害怕自己无法给予王阳同样的爱。魅影由于自己的残缺而自私,偏执地想占有克里斯汀全部的爱。我曾狭隘地以为爱情是雪中送炭,后来才明白爱情是锦上添花,没有人有义务去助你走出深渊,唯有自渡。
爱情不是自我牺牲而后自我感动,不是完全的等价交换,不是我付出了多少,就一定要收获多少。斤斤计较的人害怕付出真情,不敢全心全意去对待另一半。随随便便的人放纵自己的欲望,反而嘲讽坚守底线的傻子。爱情是自发的选择,是主动的关怀,是忍不住的思念与倾诉,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爱情有很多状态,理性,感性,短暂,长久,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只有双方才能定义,与外人无关。共情的灵魂少之又少,两人之间的尊重,包容,便是难得且珍贵的状态。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牡丹亭》
3.爱
我相信许多人都在王阳的父母身上找到了熟悉的感觉。一个典型的中国家庭,包括还未成熟的高中生,一对为你考虑为你好的中年父母。中年父亲的权威性不容置疑,他的说教意义太浓,但是遇到大事慌张纷乱时,少年总想依靠父亲的臂膀。中年母亲的唠叨如紧箍咒,越听越烦躁,可是看到她关怀爱护的眼神,少年总是忍耐着任由她发挥。
王阳总是反问:“为什么我一定要复读上大学,或者进厂找个好工作当工人,和其他人一样?”就像我不懂为什么非要参加高考,为什么要找个国企的工作。我才发现父母对子女的期待没有变化,几十年如一。
我不禁怀疑,如果我无法达到父母的期待,还会得到同等的爱吗。都说父母的爱最无私,无条件,可是孩子可能因性别,相貌,成绩,性格等等遭受抛弃。而孩子却极少因父母的外在条件而厌恶父母。说到底,人必然喜爱美好厌恶丑陋,趋利避害才是本性,所以爱必先执着于相,然后超脱于相。既然人与人之间只有永恒的利益,那么不求回报的爱就是真心的爱,余下的都不重要了。
虽然真心的爱不求回报,但是在父母身边,孩子很少展示出真实的自己,会有意无意地隐藏,伪装。爱并不是如胶似漆,事无巨细,而是给予所爱之人专属空间,尊重他的隐私与界限。从前我不理解举案齐眉,相敬如宾,这样的生活似乎没有乐趣和甜蜜。
后来我逐渐明白,无论朋友,亲子,夫妻,都是独立的人格,可以一起生活,也可以独立存在。人世之事,非一人所可尽,世上或许没有完全的感同身受,每个人都有他人难以理解、体会的一部分。先学会爱己,再学会爱人,彼此体谅、包容,才是平等的爱,有分寸,有尺度,有原则。敬是爱的基础,更是爱的延续,也是爱的升华。
爱情不过是人生的一部分,但爱贯穿每个人的一生。人们对爱的感受各不相同,孩童爱玩具,少年爱诺言,青年爱物质,中年爱诚实,老年爱陪伴。我想说,爱是在保持自身完整与独立的前提下与他人的共鸣,也是对生命与人的积极关心。
4.时代
桦钢是王响的信仰和支柱,但是也有崩塌的那一天,就像《杀死那个石家庄人》的那一句:如此生活三十年,直到大厦崩塌。
时代的尘埃,落到普通人身上就是遮天蔽日的大山。上世纪末期的下岗潮,对每个工人的家庭和下一代都造成了深远的影响,无数中年人的铁饭碗碎了,支撑生活的梦碎了。但有的人富起来了,没了灯油,只剩灯芯,下岗职工的家庭如何度过冬天漫长的寒夜呢?
我曾去过鞍钢实习,带队的老师傅骄傲又惋惜地说:“咱辽宁是共和国长子,咱鞍钢呢就是辽宁的长子。我毕业就分配到了鞍钢,三十年兢兢业业,奉献了一生,我不后悔。”
有一句老话,叫百姓爱幺儿,北方的大哥总要照顾南方的小弟们。他早早辍学了,他挖过煤,也炼过钢,一直没机会学习文化,后来只能做点小生意,摆摊或者卖烧烤,深夜时会喝几瓶啤酒,再抽几根烟,不敢花更多。他会寄给老母亲、弟弟们破旧且沾满油污的钱,弟弟在外留学或打拼创业,与他联系甚少,他偶尔也会抱怨几句。他的老婆孩子嫌弃他没本事,羡慕他的亲戚,埋怨老房子太小,总想搬去南方,听说那里温暖,教育资源也好……
蜿蜒的管道架设在鞍钢厂房的上空,高塔与烟囱排出废气,在风中扩散蔓延。剧中场景与我的记忆一模一样,钢铁城市不温不火地运转。实习结束后我与同学来到一间音乐餐吧,摇滚歌手唱着经典老歌,闪耀的七彩灯光打在舞池中央,隐约残留一点上世纪的气味。我伸手抚摸褪色的霓虹灯,黯淡的触感依稀带着秋日的夕阳。夕阳是深沉,颓废、萧瑟而无限美好的余晖,如同盖茨比遥望的码头对岸浓雾之中的绿光,最后红楼一梦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感叹道:“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中年父亲的世界观是固化死板的,而时代与世界不断前进,碾过轻于鸿毛的众生,老年父亲失去了很多才终于明白,向前看,别回头。此刻音乐响起,是《再回首》。
《十月》
目送精锐部队远去的战场上只剩墓碑
远在东北的雪,比东北更北
我的号声呜咽,我的鲜血如注
他把东北的北弃在秋尾
无线电报的破译结果如下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吧
千万个棋子变成弃子
我被东北的北泣在诗尾
殿后部队被遗忘在冰天雪地里
等待子孙瞻仰无声的丰碑
我的号声呜咽,我的鲜血如注
式微,式微,胡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