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具体影片,请分析新旧好莱坞电影。

美国洛杉矶的好莱坞是电影常青藤的标志,现在被称为世界电影王国的首都,但好莱坞自身的发展也经历了一次大变革,形成了今日俗称的新旧好莱坞两个时期。新好莱坞电影是相对于旧好莱坞电影而言的,即1967——1976年的美国电影,宽泛意义上则是将60年代发生转变以后的好莱坞统称为新好莱坞。诞生的标志是弗朗西斯·科波拉、斯坦利·库布里克、阿瑟·佩恩、乔治·卢卡斯、斯皮尔伯格、伍迪·艾伦等一批电影新人的出现。往往以阿瑟·佩恩的《邦妮与克莱德》(1967)为新与旧的分界线。
新好莱坞电影追求的内容的真实性,以实景拍摄和捕捉不完美的现实,塑造反文化、反体制的人物形象,极具社会批评意义,并在电影语言上打破时空的连续性和平铺直叙的情节因果线式连接,慢镜头、定格、跳切、黑白画面和彩色画面的交织等成为常用手法。1970年代初,美国电影也完成了一次技术与商业上的巨大革命,一批依赖于高科技的商业大片开始出现。
一、好莱坞电影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好莱坞的初创是1905年的镍币影院建立,随后埃德温·鲍特拍摄完成了《一个美国消防队员的生活》《火车大劫案》等影片,在镜头剪辑与时空跳跃上有了基本形态。1915年《一个国家的诞生》格里菲斯使电影由科技游戏变成了独立的艺术,“最后一分钟营救”创造了蒙太奇叙事的新可能。罗比特·弗拉哈迪、卓别林等伟大的电影工作者为之后的好莱坞体系建立打下坚实基础。
20世纪40年代,好莱坞成为世界电影生产中心,伴随着制片业的发展,一种工业化的电影生产模式——制片产制度开始形成,塞纳特组建了启斯东制片厂,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影片制作制度,好莱坞制片厂制度有四大特点:第一为发展大而全的垄断性企业。八大公司不仅垄断了美国电影的国内市场,而且迅速取代了法国电影业当时在欧洲市场的霸主地位,成为囊括世界电影市场的巨大企业。第二是制片厂内部分工精细,流水线式制作模式。各工种的工作人员需合力完成一部作品,但个人风格化、独特审美追求是不被允许。第三是制片人专权,制片人拥有巨大权力可以决定影片中演员的使用,剪辑内容的取舍,甚至可以任意改动剧本情节,来迎合观众的心理需求与期待。最后是明星制度,制片公司蓄意制造出一个个展现魅力或作为类型角色所需要的恰当气度与外形的演员明星。利用明星的符号化形象来吸引观众。如此工业化的电影生产也使好莱坞形成了一种特色的风格类影片、类型片。
二、好莱坞类型片的艺术特征
类型电影是好莱坞重要艺术特征的标志,实质上是一种艺术产品标准化的规范。类型电影的渊源出自观众的普遍心理状态和社会上占据主流文化形态,是一种社会上普遍接纳的思想行为模式和故事原型,是一种以盈利为目的的文化企业,最大限度地依赖于观众、取悦大众,获得票房收益。创造者以观赏主体的心理和思想为基础,反映他们的欲望和需求,比如《雨中曲》中圆满幸福的爱情,凯西由于自己的才能与出众的嗓音从台后走到台前,这种爱情与事业的成功为观众们精心编织了美好的梦幻世界。
此外类型片的艺术特征还具有文化与反文化的双重特征,他们表现出的欲望和需求并不是主流意识形态中的成分,但他们有反映主流意识形态的主要信条。西部片展现最为明显,如1956年《搜索者》影片开始对主流印第安人形象开始反思,表现出白人的凶残、丑行,而印第安人则是善良、无助的良民形象。再比如1927年强盗片中《下层社会》主人公是个江洋大盗,在阴森不详的城市街道中游荡,荡妇妓女以及为主人公引来杀身之祸的美女。类型影片的另一大特征就是重复性和可预见性,这主要表现在元素的设置上,例如,公式化情节:爱情片中男女主有情人终成眷属,《窈窕淑女》《一夜风流》。强盗片中抢劫成功逃亡,但最终落入法网。人物方面定型化、符号化的呈现:西部片一定有牛仔硬汉形象,《关山飞渡》中的约翰·韦恩,《正午》中的齐纳曼,人物的定型化处理使好人与坏人形象判若云泥,观众早在人物一出场便已经知晓了结局与故事走向。最后则为图解式的视觉形象:代表邪恶凶险的森林,如希区柯克《惊魂记》中诺尔曼抛尸的小树林,再如预示危险的古堡或塔楼,象征灾害的实验室里冒泡液体等。这些类公式化、概念化的东西,往往颇有刺激性,可以引起观众兴趣,但却不利于艺术创作的多元发展。
三、新好莱坞电影崛起
战后好莱坞电影有所衰落,主要原因是:电视繁荣的发展对电影造成了很大的竞争;非美活动调查与反垄断法的施行,使好莱坞制片厂垄断性的经营模式受到了毁灭性打击;观众群体发生变化,一部分是文化层次较高,思想活跃,对社会问题充满兴趣和参与意识的观众,他们清醒认识到了好莱坞梦幻机制的虚假理想化。另一部分则是60年代青少年观众群形成,他们对于视觉图像的理解和感受更加灵活。他们是反主流文化的代表,讨厌那些伤感主义的、逃避现实、回避问题的影片,对传统的道德和价值观采取怀疑和批判的态度。再加之欧洲电影影响,新一批好莱坞电影创作者拍摄了初步具有社会批评意义的影片。
在这一时期新好莱坞影片表现出与旧好莱坞很大不同,主要变化有三个方面。
(一)影片内容真实性的追求提高
新好莱坞导演们用实景拍摄和捕捉不完美的现实来增加真实性和可信性。这里可以看出欧洲电影美学观念的影响和渗透。例如影片《出租车司机》在空间环境上表现美国20世纪70年代经济萧条,政治局势动荡不安的夜晚街道。一种黑暗都市的影像风格,以此借由表达主人公对于现实的无望,对政权的失望,以及对自身命运改变的无果。这一点可以看出新好莱坞摒弃旧好莱坞搭景拍摄的室内空间环境。
(二)人物塑造的反文化形象
与传统类型片中“文化”与“反文化”的二元对立完全不同,传统影片所谓的“反文化”实质上仍是依附于主流文化的,是作为一种叙事的策略或形成矛盾冲突的结构手段,而新好莱坞中的反文化主人公则是完全站在了主流文化的对立面,他们与传统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例如影片《现代启示录》刻画了一个异化的人物形象,导演用反思的方式展现了美越战争中荒诞可笑的残暴行为。《毕业生》揭示了以本为代表的青年一代与父辈无法调和的代沟与冲突。
(三)电影语言上,时空表现更自由
新好莱坞打破了传统时空连续性和平铺直叙的情节因果线式连接,借鉴欧洲电影艺术手法,自由地处理时间和空间。影片常出现加工痕迹和一定间离效果,例如《发条橙》中男主人公反叛、荒诞的行为,没有明确叙事结构的随意性。再比如《2001太空遨游》中从原始时代向现代科技社会转变过渡,导演使猿人扔向空中的骨头变成了太空中的空间站。
新好莱坞电影对于旧好莱坞来说,有了众多大胆的创新尝试,但根本的出发点还是在于商业利益驱使,不利于“作者电影”或更艺术化的创作诞生。因此好莱坞的长久发展除了商业因素外,还应更多考虑艺术上的追求以及提高观众审美认知的需要,使电影艺术向更加完善,良性的循环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