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t look back in anger

这篇剧评可能有剧透
王响,一个普普通通的火车司机,桦钢职工而已。如果有什么不普通的,大概就是比平常人多了那么几分正义感,好管闲事。也正是因此才能年年先进,评上劳动和卫生双料积极分子。但除此以外,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年男人,没有什么特别的身份和地位,还面临着钢厂日渐衰退下岗的危机。但老婆的“桑塔纳”每月还需要药钱,儿子也到了叛逆的年龄却还没有个明确的出路。如上所述,王响的日子不是那么好过,有些烦心的事,但也属于正常——这样的家庭光桦林没一千也有八百。但这一切,在那个秋天被永远的改变了。
儿子跟着社会上的人厮混,卷入碎尸案,最后溺亡。王响并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他只记得那天晚上铁路口那个凶手的背影。如果那天不被电晕抓住那个凶手呢?如果可以把儿子绑在家里不让他出去呢?如果可以更早一点发现儿子背包里的秘密呢?如果可以和儿子关系好一点,让他愿意在遇到事情的时候和自己说呢?如果……是不是结局就可以不一样,是不是儿子就可以不用死。可惜没有如果,河滩上儿子溺死的尸体明明白白地收束了所有可能的结局。而那个唠唠叨叨但他很爱的老伴也承受不住这一切,在最后带着对他的怨恨自杀了。于是王响就这样被困在了那个秋天,如此深切的痛苦是人一辈子也无法释怀的。
要怎么继续面对生活?要怎么才能继续活着?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人都已死去;儿子的死因在警方的潦草结案中被判定为自杀,报仇也无从指望;工作也没有了,奉献了整个青春的桦钢最后剩下的只是一堆吸血的蛆虫。凭什么活着?活不下去。所以他选择了卧轨自杀。但命运这时却把王北送到了他面前,一个啼哭着的被人抛弃的婴儿。王响是那种看到别人有点困难都会主动上前帮忙的人,他做不到眼看着有个婴儿在面前却不管不问地寻死。于是他在火车压到身上的前一刻爬了起来,在之后的十多年里把王北拉扯大,把所有的痛苦和仇恨都埋在了心里。王北救了王响一命,也可以说是王响自身的善念救了自己。
这一次王响没有再像对待王阳一样对待王北了,他收起了父亲威严的架子,会像对待朋友一样对王北开玩笑“破去!”,有什么事都是好商好量。王北也顺顺当当的成长为了一个懂事孝顺的好孩子,想必王响应该会很是欣慰。但王阳死去的痛是无法忘怀的,他身上寄托着王阳的最大的希望和祝福。中年丧子的惨痛虽然我无法切身体会,但却也见过家里长辈在某些时刻提起出意外的孩子时的悲痛,那是无论过了多少年都不会有所磨灭的。所以王响在最开始一个人对着餐桌追忆儿子的情节十分真实,注意这里王响尚未看到那个背影的照片,并非看到背影之后才回想起王阳,像这样的晚上他已经经历过了无数次。所以才会只是看到一个模模糊糊的背影照片就能认出是那个人,被困在过去里的王响有多么悲痛,有多么恨,由此可见一斑。
而在最后,王响终于能从沈默口中得到那两个问题的答案。他所爱的孩子没有杀过人,也并不是被那些同伙所杀害。王阳是为了救人而死的。于是王响终于能够释怀,故事里的所有人也最终都有了一个结局。一场雪落下,宣告了这过于漫长的季节的结束。
命运对王响何其残酷?一个处处与人为善的老好人,又富有正义感,哪怕有好处也绝不和邢三他们同流合污,这样的人却遭受了这样悲惨的境遇,难道上天真的无眼吗?要信这样的命?彪子这里的话说的就很好,如果真的有谁安排我有这样的命,那我可得和他好好唠唠。但所幸命运留给了王响一线希望,那就是王北,而他最终也能够看到这一切结束的那天,能够说出“往前走,别回头”。这里的“命运”虽然狭义的来说是剧本,但现实中的命运也一样无常。一个好的剧本之所以是好的,我想一部分原因就是它反映了某种世界的真实,是切合现实的规律的。现实中也一样会有很多普普通通的人遭受厄运,会陷入某段痛苦的回忆里无法释怀。希望我们在未来的某一天也能像王响一样,笑着说出“往前走,别回头”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