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史上最浪得虚名的神剧终于在我国诞生了!

先说一点,标题阴阳怪气,标题党。我承认。我先骂我自己哈。
但大致意思还是不错的。《漫长的季节》,最近这部评分最高的网剧,不仅在剧本层面,不值9.4的高分,反而连及格的叙事都没做到。堪称史上水分最多的水货之一了。
自从我在豆瓣上给它打了2星差评后,就第一次碰到因为打低分而被私信辱骂的情况。为了解释我并不是无脑打分,我在广播里详细分析了它第一集前三十分钟的剧本为什么糟烂。
然后,有网友留言指责我才看了一集就贸然打分的(看一集就打五星的你会批评吗?),在此解释,我后面又追看了2集,已经对编剧的叙事水平有了个基本判断:不懂剧本该怎么写。后面再好,也不可能好到哪里去。所以,我打2星,并不是草率的。相反,我是有事实依据的:
简单说说第一集前三十分钟吧。
看编剧是怎么处理前面三十分钟的哈:
1.王响开出租,撒尿;2.王响到司机之家吃饭,打电话叫彪子来交班;3.彪子在外面想卖车,捎带刻画一下王响懂车,彪子则完全不懂;4.在车里,干巴巴对话交代一些信息,接到警察电话;5.他们在警察局得知车被套牌了,要被扣一段时间;6.到医院找伤者,对方已经走了;7.吃了顿晚餐,他们行动起来,自己满城市找“套牌车”;8.彪子回家叫老婆给他做碗面吃;9.彪子喂鸽子;10.王响跟儿子忙里抽空聊天;11.在修车店遇见那辆“套牌车”了……
总结到这里,我就已经开始火大了,不耐烦了(一般看到这样的流水账叙事,我就会对编剧和导演的能力失去信任)。因为这多是“前史”,多是一些和人物有关的生活细节,是流水账一样的叙事。难看至极。
其实,真正可以称为事件的就一个:找套牌车。
有经验的编剧一上来就会写“王响正在跟踪(注意我用了跟踪两个字)那辆套牌车”了。以上那些刻画人物现状的细节,“前史”,会捡有用的,见缝插针地安插到人物的行动过程中去。不可能会像《漫长的季节》一样平铺直叙,毫无技巧地摆烂叙事。(我还没批评剧本引入新人物时的糟烂表现呢)
当然,这只是把这个段落独立出来看的分析。到底需不需要这个找套牌车事件,也两说。
然后,也别再扯什么生活流糊弄观众了。这就是编剧功底不行的问题。
最后,真要说到生活流,那就应该是《奥丽芙基特里奇》的样子。那才叫真正的看似平淡,实则暗流涌动,别有趣味的生活流。
《漫长的季节》连及格的叙事都没做到。何谈更高难度的生活流。
非要强迫我看完才能评价的。怎么,你吃外卖的时候吃到了蟑螂,没人逼你吃完,才能给差评吧?
也有留言,讲不出事实,就会拿别的神作为《漫长的季节》辩护的:“那我请问你绝命毒师的开头是不是更流水账啊?”
以下是我的回应(广播里也有):
前面分析《漫长的季节》剧本为什么是流水账的广播下面有网友留言“那我请问你绝命毒师的开头是不是更流水账啊?”,害得我又回去重看了一下《绝命毒师1》开头10分钟。
看完,简直满头问号:毒师这么优秀的剧本,为什么要被拿来跟那部浪得虚名,完全不懂叙事的剧集相提并论!且看毒师怎么叙事的哈。
1.男主戴着类似氧气罩的东西开着一辆内部乱七八糟的面包车陷进坑里(同伴躺在车里已昏迷)。然后,他只穿着内裤跑下来,脱下氧气罩;然后又回车上,拿录像机和枪。男主对录像机,首先声明不是认罪声明;然后,录下他对妻子和儿子(交代家庭关系)爱的留言(传来警笛声);然后放下一些身份证件的东西,拿上枪,走到马路上,对着警笛声来的方向,做开枪对峙姿态。
2.倒叙。时间来到三周前。男主和妻子躺在床上。男主早就醒了。他起床,走到健身器材上,锻炼了一会。看见墙上往日光荣的证书。
3.吃早餐。儿子拄着器材,显然有行动障碍;一些对话,交代儿子有些青春期叛逆。(日常戏都不马虎,写得又生活,又生动;哪里流水账了!)
4.男主去上班。在教室上化学课。他在前面讲得很认真,下面却有同学在谈情说笑。叫男同学回自己的位置去。男同学故意拖椅子,制造噪音,表达不屑与不满。显然,他完全不尊重老师。
看,我光写文字概括都变得详细起来了。因为这里面都是满满的、有效的信息。不能随便省略。
一开头,编剧便扔出了一个极为反常的、难懂的段落,成功地制造了悬念。
你看(1)就会心生疑惑,这个人到底在干什么?他为什么要戴那个氧气罩?他为什么会说这不是认罪声明?为什么有警笛声?他为什么要拔枪?旁边躺着的那个人是谁?……——我们隐约感到男主做的事似乎违法。而观众本能地会对违法犯禁的行为感到好奇与期待。我们总是很喜欢看一个人如何走上歧途的。 然后,倒叙回到三周前。
(2)一大早就醒了,要么说明他有心事,要么说明他有点失眠;墙上的证书,说明他曾经是很优秀的化学科研人员。——很关键的细节,为后续男主的所做作为提供了铺垫。他有能力做那些事(看过剧的都懂哈)。
(3)吃早餐。儿子有身体障碍,而且很叛逆——你会对他产生认同,同情他儿子有身体障碍,而且还不怎么听话。
(4)哦,原来男主是化学老师。并且他上课时,学生很闹心。——前面明明有那么优秀的证书(证书一个道具,起到了两层作用!),怎么成化学老师了呢;他明明是个很普通的,有家室的化学老师啊,怎么会跟开头的那个反常的段落联系起来?强烈的反差。悬念升级了。
明白吗?一场废戏都没有。每场戏都讲究,都有用意。(懒,不展开了)
全部都是既高明又准确又有效的叙事。悬疑感拉满好嘛?怎么能把如此优秀的剧跟那部浪得虚名,完全不懂叙事的剧集联系到一起。
还有跑过来骂我:“别跪了,站起来吧,我承认毒师的好,但别拿它踩漫长的季节,你带有色眼看罢了,看完第一集就忍不住骂。”
我那一句“害得我又回去重看了一下《绝命毒师1》开头10分钟”难道白写了吗?
还有“平铺直叙地表现生活细节,你称之为流水账,那你认为的“最伟大的艺术导演”侯孝贤,岂不是更流水账??”
更是离大谱了。讲不出事实,别老来这招,拿其他神作模糊论点,转移话题好吗?侯孝贤有什么错?要被您这样糟践?
但是针对生活流与流水账的区别,我也简单回应一下吧(广播里也有):
当有观众质疑一部剧或电影(我指的是那种确实不懂叙事的作品)过于平、无聊,不好看时,我最怕看到这种回复:因为生活就是这个样子,生活就是很平淡的。因为这种说法完全就是一知半解,不懂装懂。他们区分不了平淡和无聊流水账,反而老拿这种论调为坏东西遮丑,也误导了那些感受力正确的观众。遗毒不浅。
那么,什么才叫优秀的、淡而有味的、试图呈现生活本来面貌的生活流叙事呢?
简单说明,就是A-B-C-D-E-F……的叙事过程中,你不能让ABCDEF之间形成过于强烈的、明确的因果逻辑关系,要尽量弱化戏剧性,省略中间的逻辑,把大量的笔墨放在与“戏剧性事件”无关的、有价值的细枝末节上——一般就是那些能刻画人物性格,处事态度,内心矛盾,人物间的关系的等桥段。
正面例子,如《奥丽芙基特里奇》第一集3-15分钟的呈现。
亨利坐在餐桌前送给妻子生日礼物,奥丽芙很冷淡,随口应了一句,没放在心上——亨利去上班,顾客想开非处方药,亨利婉拒——路人进来,告诉亨利店员晕倒;亨利出去抢救,顾客说她已经死了;亨利大力以至于按断肋骨——亨利在家吃晚饭告诉家人店员死了,儿子不当回事,居然开玩笑,妻子说她一直不喜欢那个家伙——店员第一天来上班,丈夫送她来的;她的丈夫也叫亨利——新店员和亨利等在店里吃饭,她提了一个工作建议,被采纳;气氛很融洽;新店员为另一个同事擦被食物弄脏了的衣服——奥丽芙对被留下来的学生讲话,一位家长想带走儿子,遭到拒绝;奥丽芙同事过来,找她说话,突然念诗;奥丽芙明显很热情,跟对丈夫的态度完全不同……(我偷懒,已经省略了很多有意思的细节,也没时间详细讲每场戏的高明之处和用意)
看,你是不能从中捏合出一条逻辑关系明确的叙事线索的。
它是有选择地、有技巧地呈现这些人的日常生活的点滴。没什么大事,却依然耐看。关键在于,要展示表面上的、有价值的东西,却不挑明这场戏的目的,懂得省略和留白,把底下的深意留给观众自行体会.(这里面的门道很深,需要更高明的功力,限于篇幅,这里不展开)
一旦编剧这么处理其中的一段:店员死了——亨利贴招聘启示——亨利面试——新店员来上班——亨利吩咐新店员注意事项……完蛋,叙事马上就有降格为流水账的危险。(编剧极其厉害的话,说不定可以避免)
那我为什么反复说《漫长的季节》第一集前面30分钟流水账?
重点在于这里:王响打电话叫彪子来交班——两人开车接到电话——警察说被套牌要扣车——去医院找伤者;人已经不告而别——开始自己满城找套牌车——找到了,王响追车——
上帝啊,这一板一眼,一五一十,逻辑关系过于明确,详尽,僵硬,死板、完全不懂省略的叙事还不是流水账,那什么叫流水账?
其他展现生活细节的戏,其实也非常干瘪,低效,死板,无趣,笨。
随便举个例子,王响打饭那里,阿姨问,王响答,这就死板,低效,没有任何潜台词了。改成:王响过来,阿姨主动问他,全素,对吧?准确说出王响的饮食习惯,才对。这样戏就更耐看一些了。因为底下多了很多言有尽意无穷的信息——所谓潜台词。而且更符合实际。
以及,针对一部分网友可能误以为我是因为口味不同,眼界高,才给《漫长的季节》差评一事,在这里声明:我当然有我的喜好,但从不会因此而影响自己的判断。
比如,我对军旅题材不感兴趣,但我照样认为《士兵突击》值五星。因为剧本就是厉害,有水平。
我嫌弃《我的前半生》斗小三,和闺蜜争男友的肥皂剧情节,但我依然认为编剧秦雯懂戏,至少前面二十来集,写得好。
我非常喜欢《漫长的季节》试图书写过去的那个大时代背景之下小人物的不幸与挣扎,如果它能做到叙事及格,三星,我会打四星。但对不起,你叙事不及格,就没有办法了。
最后,关于这部剧的讨论,有事实的理性观点,我欢迎,且尊重。
辱骂的,慢走,不送。
讲不出事实,就会和稀泥。拿别的佳作来模糊论点,转移话题的。应该先弄明白什么是摆事实,讲道理,什么是胡搅蛮缠吧。
以上。
PS:评论里攻击谩骂式回复的几位都是主页空空如也,特意注册来给该剧刷五分的僵尸号吧。脑子很像从一个厂子里批发出来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