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看完1963年版的《古都》和1980年版的翻拍,认为这个版本完胜后者。当然,后者某些地方也有可圈可点之处。我还没看过原著,川端康成只看过他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也就是三部曲第一部《雪国》的电影,通过《雪国》对这位日本文学泰斗有一些初步和肤浅的印象,由此来对比《古都》的两个口碑最好的版本,我个人比较喜欢岩下志麻演的《古都》。
先谈1963年版的《古都》,后面简略说一下1980年版的某些情节和表演。
首先,岩下志麻演的双胞胎姐妹非常贴合角色,她自身的气质也非常符合影片的时代背景下日本女性的特色。千重子的身份是小姐,岩下志麻扮演的千重子非常优雅、漂亮、温柔、聪明、低调,尤其发型和和服的搭配,相当有日本女人味,非常传统,符合小说描写的京都中上层中传统小姐人设。片中出现两位千重子的女性好友,都是同样的阶层的女性,一位穿着和发型都很西式,一位跟她一样传统日式,岩下志麻本人拿捏的小姐形象,在她们面前显得非常突出和立体,加上漂亮的脸蛋,人物塑造很成功。苗子则显得比较稚嫩、朴素、胆小、腼腆,即便是同样穿和服出现,岩下志麻表演出来的气质与千重子是不同的,在跟秀男一起看京都游行祭祀的时候,苗子穿着秀男为她织的北山衫腰带,同样美丽秀气,但是显现出来的是羞涩、腼腆、小心翼翼,把那种阶层等级限定的卑微表现得非常微妙和细腻。只有在和千重子单独面对面的时候,面子才是真情流露和放松的,敢于直接谈及她们俩之间的问题。
其次,千重子虽然贵为独生女小姐千金,在养父母面前其实也是卑微的。体现在她会小心翼翼呵护父亲的自尊心,养父不善经营,创作没有新意,千重子建议他去尼姑庵找个清静的地方创作并且给他买了一本西洋画册。这段情节很有意思,让我想到乱伦,千重子送养父的画册、千重子去庙里看望养父陪他散步的时候,恰好碰到一位穿着比基尼的模特和一群摄影师正在寺庙某处拍写真、养父为千重子设计的腰带,都有很明显的性的暗示。秀男第一次看到养父设计的腰带的反应很真实,他久久没说话肯定有他的道理,而此时养父气急败坏打了秀男一巴掌,倒是有点意思,更加让我看到养父对女儿的觊觎,很显然秀男也是男人,而且仰慕千重子。当千重子听说养父和秀男之间的这段故事,聪明的她一下就明白了秀男的心意。秀男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千重子,可惜秀男也处在一个卑微的位子上。千重子的弃婴情结决定了她在养父母面前的尊卑。在这个版本里,养母分量很轻,在养父面前几乎没有地位和存在感,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千重子在家里的地位。
第三,幸与不幸,这是养父母看到千重子的弃婴情结后的发问。在这个版本里,养父母是在邸园花丛中发现弃婴并抱走了她,他们内心有一定的自责和内疚。对于千重子和苗子来说,谁更幸福或着说幸运?或许她俩作为双胞胎,命运其实是差不多的。千重子貌似过着优越的生活,有爱她的父母,可是她一生都必须顺从而且是自愿顺从父母,处处替父母着想,这是一种高级的寄人篱下生活。苗子在山里做辛苦的体力劳动,身份卑微,无依无靠,看似比千重子的生活差很多倍,但她拥有真相和家庭 - 她在山里修剪北山衫为生正是继承和陪伴着自己的亲身父母,与自己的家庭在一起。千重子嫁给养父母的家业,苗子嫁给秀男做姐姐的替身,两姐妹的归宿都不是真心相爱的幸福。虽然这样的故事结局有着川端康成对爱情持悲观态度的背景,也有日本社会对女性的固有偏见,电影映射出一种典型的日式哀伤和忧愁感。
都说川端康成的小说《古都》定义了一座城- 京都,可是在电影里,我看不到太多的与京都这座城市有关的东西,或者说没看出来《古都》这部电影里如何描绘京都这座城市的,无论是通过外景、人文、建筑还是什么其他事物。这是我对《古都》这部电影失望的地方。看来还是要看小说原著,才能体会作者真正表达的东西。
电影里的某些镜头倒是很有些象征意味。比如开头的市井房屋镜头,原木堆满屋子外围的镜头,北山衫、衫林的镜头,包括那场树林里的雨,运用的很好,拍的也很好。比如北山衫,修成那个样子,看上去很美很有特色,可是它是人工雕琢的,并且长到40年就会被砍掉再打磨成原木出售。这多少像日本人的人生,被人为雕琢成材,长成以后变成工具。川端康成的小说主要不是在讲故事,而是优美的语句描绘的意境和感觉传递出的日式美学。这些镜头算是表达了一小部分这部分内容。
千重子有一位好友叫真一,跟她是中学同学,这位好友正是一颗未经修剪的正在成长的北山衫,可惜,千重子和苗子都与他无缘。而且,千重子与真一的哥哥结婚后,真一就将结束他无忧无虑无拘无束的生活,回归家庭继承家业。千重子成了修剪北山衫的苗子。很多有一定身份和地位的日本人的命运大抵如此吧。
最后谈1980年版里的亮点。三浦友和虽然是个打酱油的角色,并且这个角色是新编出来的,但是我认为这版编剧给了苗子一个比姐姐和1963年版本靠谱的归宿。从这点来说,1980年版本的苗子比千重子幸福。在1980年版本里,出现了一段养父带千重子去茶馆见艺妓的情结,这个改编应证了我前面提到的养父与千重子之间的性议题。这段情节很重要,像是一个仪式,养父教育女儿如何面对未来婚姻以后日本成年男人的世界。在1963年版本里,养父与批发商之间的尊卑很明显,而在1980年版本里,批发商在约养父谈婚论嫁的时候,随和圆滑多了,可能跟影片拍摄年代时代的进步有关。在1980年版里,养母的戏份明显增多,且与丈夫和养女的关系都比1963年版本亲近温和,这倒是让我印象深刻,可能也与影片拍摄年代有关。